会议室里的人都麻了,老厂长对电影的要求越来越大了。
这是要累死他们这些傻小子啊!
“陈总,为什么不能从简单的开始啊,神秘海域的风暴,还能去海上蹲一蹲实拍,你这个难度太大了。”
陈时平笑着说道:神秘海域不就是简单的,现在该给你上上难度了。”
其实陈时平原本也想过拍摄像雪国列车那样的电影。
特效场面单一,拍摄起来简单,而且创意和噱头也足够。
只是陈世平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先拍后天这样的电影。
只有大制作带来的大问题,才能够让厂子里的人迅速的成长积累经验。
华语电影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去追上好莱坞的脚步。
如果从简单的开始,拍一部雪国列车就需要一年的时间。
再来个难度大点的,再来一年的时间。
等到北影厂能够拍摄后天这样的电影时,好莱坞已经她妈的拍出阿凡达了!
甚至还要更晚
反正原时空中中影捣鼓那么些年也没有搞出像后天这样的电影。
国内现在欠缺的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制作这种电影的经验。
数字特效工作室现在进步非常大,只不过没有具体的实操经验。
北影厂难道没有搭建实景做实拍的实力?
只不过是没有经验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而已。
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积累经验,必须自己给自己上上强度。
不逼一逼,哪里会知道自己的潜力极限在哪!
陈时平和他们聊了一会儿之后,就把后天这个项目定下来了。
抱怨是没用的!
陈时平拍板定下后,剩下的就让他们先去准备了。
陈时平还要去替他们找导演、找演员提供资金,解决设备问题。
谁付出的也不少啊。
在这个时候,制片人制度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
可以多线行动,不用先去定一个导演,然后由导演一个一个解决这些事情。
中国很多导演拍摄电影,哪怕只是一部剧情片,都可能拍个一两年。
效率极其低下,拍拍文艺片,拍商业片乘早拉倒吧。
至于后天的导演选择,陈时平想到的第一个人其实就是程凯歌。
只是又担心他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电影会拍不好。
不过无论陈时平怎么想,国内都找不到有类似经验的导演。
与其交给别人,还不如交给程凯歌。
最起码他现在的进步很大,关键是程凯歌要是在京城拍,陈时平也能随时去盯着他!
亲自坐镇在这里压着,盯着程凯歌,陈时平也比较放心。
不过这并不着急,等到年后的花木兰上映之后,再去和程凯歌聊。
不然这老小子又要飘了。
陈时平现在要去怀柔看看数字化影视基地的进展怎么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