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长歌当宋
所谓的主持赈灾事物并非是走走看看,而安抚使也并非到哪遇到灾情便掏钱,钱用完了便了事回朝。
从一开始叶安便觉得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是一个关乎经济和民生的共同问题。
范仲淹从一开始便准备采用最古老的办法来救灾,简单来说就是一路向南视察下去,发现那里受灾严重,便在当地进行合理规划,同时给予朝廷拨款的方式来进行。
这样做不能说不对,只能说效率低,收益慢,但这在大宋的士大夫看来已经是最有效的办法了,范仲淹的方案几乎得到了朝堂上下一致的赞赏。
毕竟当地官员和百姓对范仲淹的到来都是感恩戴德的,同时也对朝廷,官家感恩戴德,当然这其中除了张谦等一众贪官污吏,以及那位发国难财的相公。
好在张士逊为了自己的名声,并没有因为利东粮铺的事情刁难叶安与范仲淹,对于他们派人寄来的账册也是讳莫如深,仿佛所有人都忘记了这件事,就连嫉恶如仇的范仲淹最后也选择了妥协。
这就是大宋就在的策略,如果不是范仲淹南下赈灾,很有可能是将灾民编入厢军之中,朝廷再花钱养下这群毫无战力的军队,以次简单粗暴的完成救灾。
但不能否定的是,宋朝对灾情是十分重视的,只不过手段并不多,策略还是相当简单。
所以相对来说,范仲淹的救灾策略已经相当不错,最少让灾民活下来的同时,能再度回到家乡耕种土地,进行正常的生活。
大宋的赈灾方式毫无经济效益,主要措施包括施粥,赈给,赈粜,这些措施都是朝廷无偿救助给受灾群众的,救灾食物大多都是日常生活用品。
施粥其实是最不现实的一种,受灾百姓数量暂且不提,单单是施粥地点的传播便需要一定时间。
除此之外,宋朝一到灾荒时节也会制定非常宽松的政策,朝廷会特地减轻应征赋税或者直接免除,甚至暂停夏秋两税。
同时还会放松国家对经济产品的垄断,比如盐,酒等重要产品,允许商人谋利,这样一来便会间接的让灾民在灾荒年代可以借助朝廷政策得以谋生,但可惜的是以此压榨劳力的行为也在这个特殊时期变得合法。
这些所谓的救灾良策在叶安看来都是落后原始的方式,只是简单粗暴的用钱解决灾民的问题,用宽松的政策给百姓解绑,并不能实质上进行改变。
老范本是打算与叶安看看吴遵路搭建收留救助百姓的草棚,这里是吴遵路的救灾政绩之一,当然要眼见为实,毕竟朝廷也要知晓钱花去了哪里。
百姓们见了天官到来,也并未有多少惶恐,大宋的老百姓几乎都是这样,在他们严重京朝官都是来打个过场的,太过遥远。
好在草棚还算不错,至少没有漏雨的现象出现,灾民们也有吃食,在叶安提出以工代赈之后,通州便已经开始招募灾民开垦荒地种植胡豆了。
胡豆便是蚕豆,蝗虫对于这种植物并不感兴趣,uu看书于是在古人看来这种豆类植物便能放蝗虫。
也许是干旱的太久了,这段时间江淮多地普降大雨,充沛的雨水让灾民们看到了希望,干起活来自然也更卖力,谁都想要多挣些钱返乡,这可比州府衙门给的盘缠还要多。
范仲淹对于灾民这种充满积极性的表现很是满意,拉着叶安便去粥棚喝粥去了,叶安到也习惯这些,端着粗碗便同范仲淹蹲在一个草棚下大口大口的喝着稀粥。
边上的房舍发出婴儿的啼哭声,范仲淹与叶安相视一笑,老范长舒一口气道:“这是老夫近几日听到最好的动静,有孩子就有希望,这灾情很快便会过去了,眼下还是要让南方的粮食多多运来才是。”
叶安奇怪道:“吴知州不是能买来粮食吗?为何南方的粮商不愿来江淮卖粮?”
“还不是担心折损粮食,路上的损耗也是一大笔出支嘞!否则你以为老夫为何要鼓动你普惠商号从东京城运粮到宿州?只有看别人赚到钱了,他们才肯发卖粮食过来,还要担心灾民抢夺粮食,你说是不?”
没想到老范居然站在了商贾那边进行分析,叶安很是欣慰,虽然说的并不全面,但已经比大多数一拍脑壳便下决定的官员要好的太多。
既然如此,自己也不能藏着掖着,于是叶安便喝完稀粥抹嘴道:“小子倒是有办法,可让南方粮商趋之若鹜来卖粮。”
“哦?!”范仲淹一挑眉头,惊喜的问到:“是何良策?快快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