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骏听完崔长福谈到的有关红薯粉条的事情。
他总感觉这件事好像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
红薯粉条这项产业是王坡乡最大的支柱产业,多年经营下来,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市场规模,并且申请了当地的“土特产商标”。
每年下乡的收购商一波接着一波,大大小小的团队将近上百个。
小点儿的收购商收个三五吨,大点儿的有时一个收购商能收上千吨。
今年却是一干二净,连一个收购商都没有,一斤红薯粉条都没卖出去。
这也太离奇,太说不过去了。
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这些收购商串谋好了的一样。
按照崔长福的介绍,王坡乡每年加工的红薯粉条总量在1万吨上下,市值两个多亿。
这两个多亿乍一听挺多,但分散到千家万户的农民手里,其实也没多少钱。
崔长福继续说道:“眼看再有不到一个月就过年了,很多指着这项收入吃饭的村民已经沉不住气,有点儿慌了。
眼下的形式很不乐观,大量的红薯粉条滞销,一些着急用钱的村民为了早点卖掉手里的粉条,在大集上的售价一集比一集低,再这样下去,运行了几十年的市场可就毁于一旦了啊!”
王康宁皱眉分析道:“市场毁了容易,再想建立起来可就难上加难了,村民们对此失去了信心,也会影响以后的种植意向。”
崔长福叹气道:“谁说不是呢,这几天我们乡里接连召开了好几次紧急会议,还派专员去村里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一开始还有些效果,随着时间推移,市场行情不见丝毫好转,村民们已经不把我们的话当回事儿了。”
“去年还是10块钱一斤的纯手工红薯粉条,这会儿已经腰斩到5块钱一斤了!5块钱一斤,呵呵……我们家也做了几十年红薯粉条,我对这方面也有些了解,这个价卖相当于赔钱甩货了。”
之前愉悦的气氛,随着崔长福谈到的这个沉重的话题变得有些沉闷。
谈到这种关系民生大计的事情,没人好意思在这个时候谈笑风生,说说笑笑了。
吴骏想了想,插话道:“崔乡长有没有从别的方面考虑过这件事?”
“吴总是想说,那些收购商串通好了都不来,等村民们开始恐慌了他们再跳出来当救世主吧?”崔长福看向吴骏,苦笑道,“事情很明显是这样的,而且,我们也有确切的消息,就是这么回事儿。”
“那……”吴骏想说那有什么好恐慌的,慢慢跟那些收购商耗着呗,反正红薯粉条保质期时间长不怕变质,转念一想,他把到嘴边的话又眼回去了。
自己这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自己不指望这点钱过日子,还有很大一部分指望这项收入过年呢。
尤其听崔长福介绍,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各村没有收入来源的老人在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