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情李秀娥一直作为重中之重进行暗暗关注的,即便是在她生孩子前后不太方便的那段日子里,也不曾放下。
郭振山制造出火铳之后,她便让董振义精挑细选了一百名兵卒,包括部分镖师和武将,专门成立了一个火器营。
在小白山寻了个秘密地点,安营扎寨,在那里开展特种训练。
所有兵卒早已经过了模拟训练,在这里主要是进行实弹演练。一是要训练枪法的准确度和熟练程度,更要训练与冷兵器的混合使用。
同时,他们还要进行阵法的演练,相互之间的配合。
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检验这批火铳,在模拟战场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如何。
长短火铳各有优缺点,长的打得远,短的方便携带。可他们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弹药装填的时间间隔比较长,很容易给对方反击的机会。
这里面不乏聪明人,于是便有人发明了双管火铳,确实提高了不少效率。当然,这些李秀娥也曾经想过,可她忙着生孩子,还没顾上,竟然已经有人想到她前头去了。
对于这种情况,李秀娥又画了几张图纸,交给郭振山研发制作。这是基于****得到的启发,照葫芦画瓢,做一些更短的火铳,这些主要配发各级武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一种指挥权力的象征,当然也可以用于实战。
那些善于动脑筋的军卒不甘于此,他们又将左轮火铳枪管延长,一经实用,效果比那单双管的要好许多倍。李秀娥得知这个消息甚是高兴,批准可以量产。
既然这些人有股子喜欢钻研的劲头,李秀娥给他们安排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将图纸交给他们之后,均是大吃一惊。
这可不是一两米长的火铳,而是三四米长的大炮,体型巨大不说,更是异常沉重,他们根本就不晓得这东西怎么在战场上使用。
至于怎么使用,那是后话,现在制作炮筒是关键。于是这波人开始日夜钻研,每想出一个法子就由郭振山带到炼铁厂进行试制,失败了再重新调整方案。
且不说这波人如何研究,李秀娥对军队的发展向来比较重视,单靠火器营是不行的,力量还不够强大。
依照现代兵种的设置,她又成立了一个工程营,就是所谓的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只不过并非是只在现场就地取材,为了提高效率,有些部件需要进行提前预制,这些东西可以提高部队的通行效率。
在这一方面,滕王裘开物给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李秀娥每想出一样东西他就能将模型给做出来,之后再交与木器厂成批生产。
工程营再去进行实地训练演练,像那架桥渡水,50米宽的河面,在一个时辰之内,工程营便能迅速架起两座浮桥,可以通车马通军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