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党争并不是偶然出现,而是和内阁的设立崛起息息相关。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
大明朝廷的斗争史,实际上分成三个阶段,文武之争,阁部之争,党争。
文臣斗倒了勋戚,内阁就开始和六部争权。
后来出了一个张居正,把六部压的没脾气,内阁自己就开始结党内斗。
斗着斗着,大明王朝就没了。
所以大明的党争,实际上始于内阁。
六部掌握朝廷的实权,内阁想要权压六部,就只能通过拉拢朝廷官员。
同时,内阁肩负着调和内外的职责,本身就需要和外朝的诸多大臣打好关系。
天时地利俱在,自然而然的便会结党。
这一点,朱祁钰十分清楚。
但是,若因为担心结党,就打压内阁,也不可取。
老朱家的皇帝是什么性子,朱祁钰见得多了。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内阁是加强了皇帝对于外朝的控制。
所以即便他不做,后来人也会做。
朱祁钰没记错的话,内阁被进一步重用,正式出现首辅次辅的界限,也就是在天顺年间。
这和谁做皇帝没关系,只是因为朝廷需要。
所以作为皇帝,他还是需要扶持内阁。
而且不仅如此,只有在他手里摸索出一套可以遏制党争,限制内阁的体制,他才能放心。
党争固然可怕,但是就内阁对于国家的作用而言,实际上是利大于弊。
六部,内阁,司礼监,是一个稳定的政治体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朝廷的正常运转。
六部和皇帝这个政治体制,只有两头,太不稳定。
要么是皇帝权压六部,任意妄为,把国家立刻就作没了,如他那个倒霉哥哥。
要么是六部压过皇帝,重新回到宰相时代,甚至诞生权臣。
当然,有太祖的禁令,大概率不会。
但总归来说,双方都没有退路,矛盾一起,必有一方被压制。
内阁就能很好的缓解这一点。
所以现阶段来说,加强内阁是必要的。
内阁的存在不是错误,如果它只是一个调和内外的机构,那么有利无弊。
错误在于,它越过了六部,成为了实质上的百官之首。
六部是不会结党的,因为六部各有实权,这份实权人人想要,根本结不成党。
但是内阁可以。
因为内阁沟通内外,和外朝并无太多权力上的交叉,所以才可以和六部当中的官员结党。
想要遏制党争,治标的法子,是保持六部的超然地位,打压内阁。
但是内阁大多数时候,是站在皇帝这边的,这相当于自断臂膀。
所以想要治本,就得从根上来。
孟子说的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帮文臣,就是过的太安逸了。
想要遏制党争,只要保持好勋戚武将的地位,六部和内阁,自然而然的就会联合起来对抗勋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