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后来天子再次拔擢阁臣,也不讲究清流的出身,才让他身上的非议渐渐平息下来。
但是,即便如此,王翺身上的先天不足,依旧是难以掩盖的。
要知道,内阁之所以大多都是从清流当中拔擢,一是因为清流之臣多是近侍之臣,既能得天子信任,也能摸清楚天子的心思,办事得力,二是因为清流大臣常年在京中,交游广阔,人脉深厚,在化解很多矛盾的时候,更能得心应手。
然而,对于王翺来说,这两点他都不具备。
他既非近侍之臣,不是天子的心腹,也没有常年在京中摸爬滚打的人脉,他有的是在地方理政,甚至是打仗守城的经验。
但是这些,对于他做内阁首辅来说,并无任何好处。
所以,一直以来,王翺在朝廷当中,虽然地位不低,但是,却一直都没有太强的存在感。
甚至于,他这个首辅在众臣心中的活跃度,还没有俞士悦这个兼任太子府詹事的次辅要高。
不过,这显然并不是王翺想要的。
这段时间,他虽然看似什么都没做,但是,一直在伺机而动。
回顾王翺入阁之后的举动,先是将陈循“赶”出了内阁,然后又坐视高谷被贬出京,待内阁为之一空,又联合王文提议增补江渊和张敏入阁,奠定了自己在内阁当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随后,通过阁议的方式,将内阁的不同声音统一起来,发出了内阁在朝堂上的声音。
虽然没有动用直接的增强自己影响力的手段,但是,却的的确确让他在朝堂上站稳了脚跟。
那么,既然已经初步稳定了自己的地位,那么接下来,自然就是增强自己的实力,加大自己在朝堂上的影响力。
而六部当中,他又很难插的进去手,别的不提,六部的这些郎官,要么是有扎实的地方经历,要么是刚刚从翰林院中被外放,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必然有属于自己的人脉和背后势力。
这种情况下,对于王翺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那些还在翰林院的庶吉士和即将进入翰林院的进士们。
既年轻又有前途,而且身家清白,按照天子如今的做法,如果说运作一番,说不定这些人之后都会进入到科道当中,成为王翺坚实的传声筒,让他真正在朝堂之上,占据一席之地。
有这么一个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王翺有这个需要,江渊也希望自己能够进一步往上走,二人自然是一拍即合,合起伙来在殿试当中做手脚。
一念至此,陈循算是将整件事情都穿了起来。
不出意外的话,那个程宗,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三甲水平的士子,被拿出来做诱饵引诱萧镃而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谁也查不到任何的痕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