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按照流言所说,杨杰现在并不在宣府,甚至都不在大明境内。
相反的,他如今正在草原流亡,被各大部族追杀当中,这也正是杨洪以耄耋高龄,重新领兵出京的原因。
这个时候,如果否认杨杰在草原之事当中的身影,那么就相当于,让杨杰在草原上自生自灭。
不论是以天子一贯以来善待功臣的性格,还是以杨家世代忠心朝廷,如今又备受重用的地位,这都是不会出现的事。
但是,承认下来的话,自然是要付出代价的。
如今草原各部族,显然已经是来兴师问罪了,如果要保杨杰的话,该如何应付他们,就是一个大问题。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杨杰在这其中,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
或者更准确的说,朝廷愿意承认,他起了多大的作用。
于是,在所有大臣的注视当中,天子沉吟片刻,道。
“此事说来话长,还需从春猎时说起。”
“当时,瓦剌遣使者孛都来朝,却在春猎时趁夜逃窜,朕命兵部调查后方知,草原乱局已起,也先同脱脱不花不和已久,草原会盟,脱脱不花立其嫡子为太子,引发也先不满,两方开战,席卷诸部。”
“瓦剌与鞑靼各部,自前次大战之后,均与我朝廷修好,如今骤生乱局,朕自然不可不理,故而便命镇抚使杨杰前往探查,若能化干戈为玉帛,维持太平,自是好事,如若不能,也能提前察之消息,以备边军整备。”
“不过,时至今日,杨杰已离开宣府多日,并未有音信传回,具体状况如何,朕已命刑部尚书金濂并昌平侯杨洪详加打探,再行回报。”
这番话说完,在场的不少大臣,都不约而同的松了口气。
他们当然清楚,天子说的话,并非全是实话,其中必然有隐瞒甚至是不实之处。
但是,这番话的好处,也恰恰是足够官方,足够模糊,虽然说对杨杰略带回护之意,但是至少体现出了天子谨慎的态度。
也就是说,按照朝廷的立场,杨杰出使草原,乃是为戡乱劝和,并不是为了挑拨离间。
这种说法,相对来说,就比较能够拿得出手了,毕竟,身为宗主国,大明的确有责任保证朝贡部落的和平,这是应当应分的。
有这一条基础在前,再来讨论杨杰的所作所为,可施展的空间自然就大了不少。
一时之间,朝堂上议论纷纷,随后,有大臣上前,道。
“陛下,既是如此,当务之急,还是要先找到杨镇抚使身在何处,问明情由,再行定夺。”
这是最中庸的办法,但是,其实也就是句废话。
于是,立刻便有大臣站出来反驳,道。
“话虽如此,但是,草原广阔,杨镇抚使既然这么长时间都杳无音信,想要短时间内找到,恐怕并不容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