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狐山下。
匈奴左军中军大帐内。
左敦闻言不徐不疾地转过身来。
见陆仲义满脸惶恐不安。
左敦眼神中不由得闪过一抹满意之色。
“陆军师因思计而走神。”
“本王欣喜尚来不及,又岂会怪罪陆军师?”
“若本王帐下诸将皆如陆军师这般。”
“本王又何愁大周不灭?”
“阴雨天寒。”
“陆军师还请快快起身,莫要着凉染了风寒。”
左敦礼贤下士地亲自搀扶起陆仲义。
“义得遇王爷这般明主。”
“实乃义三生之幸也。”
陆仲义微红着眼眶,趁机再度大表忠心。
“本王得陆军师相助,不亚于得万骑相助。”
“以陆军师之见。”
“此番我军当如何行事。”
“方能以最小的代价,摘取最大的战果?”
左敦出言安抚一番,随即再度问计道。
“回王爷。”
“以末将之见。”
“此番我军只需依原计行事,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陆仲义见好就收,并未再度惺惺作态。
“依原计行事?”
“围点打援?”
左敦微皱着眉头大感诧异道。
早在李光利部第二次逃亡至鸣狐山时。
陆仲义便为左敦制定了围点打援之计。
即:全面包围鸣狐山的同时,亦为鸣狐山周军留下些许通往外界寻求援军的缺口。
与此同时。
一边不间断地消耗鸣狐山周军有生力量。
一边暗调兵马,静待大周各路援军的到来。
然而。
真正的战局素来瞬息万变。
其永远不会依照某一人的意愿,亦或者某一方的意愿而一成不变。
正如此番这般。
若是依照左敦与陆仲义二人的推测。
大周理应如上次那般调朝廷兵马与各地藩王兵马,兵分数路齐援李光利部。
如此一来。
大周朝廷兵马与各地藩王兵马抵达漠北鸣狐山的时间定然不一。
届时。
匈奴大军便可凭借优势兵力,将大周各路援军分而蚕食。
然而天不遂人愿。
此番大周朝廷并未再度勒令各地藩王增兵漠北。
反而是直接拜大散关守将夏侯栋为讨贼将军。
命其率大散关本部一万两千精骑,三万各边军精锐步卒。
合兵一处,共听调令,共进共退。
在左敦看来。
大周朝廷此举无异于无形之中破了自己先前所谋。
也正因如此。
其方才会在听到陆仲义言照行原计后如此诧异。
鸣狐山下。
匈奴左军中军大帐内。
闻得左敦言语间的诧异后。
陆仲义面色不变,随即拱手一拜。
“回王爷。”
“正是围点打援之计。”
陆仲义郑重确认道。
“陆军师。”
“本王听闻中原有句老话叫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现大周援军已然于八十里外安营扎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