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苏渊正式来到故宫,见到吕成龙,看完两件作品,二话不说,直接拉着去见耿宝昌,亲自让瓷器泰斗掌掌眼。
九十七岁的老爷子拿起放大镜,仔细研究细节,足足半个多小时,终于感叹道:“天衣无缝……真乃天衣无缝!”
用手抚摸着葵口盘,看着苏渊动情道:“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再次见到大盘恢复原状,做梦都没想到啊!”
好奇的打量苏渊道:“早就听说出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国家工艺大师,三天修复国宝九龙剑,看来还是大大低估苏小友的潜力喽!”
苏渊站起身,客气道:“耿老谬赞,苏渊不敢当,其实瓷器也是多年研究,只不过没有刀剑出名而已。”
耿老点点头,事实胜于雄辩,手艺全凭作品说话,居然能百分百仿制成功哥窑的精髓,这点连康乾三代帝王都望尘莫及!
对于老一辈苏渊很尊重,有眼力,更有风骨,动荡年代走过来不容易,人品值得敬佩。
吕成龙长出口气,作品能得到师傅满意已经板上钉钉,绝对有资格入选下个月的哥窑大展,也算帮老爷子完成一个未了心愿。
三人坐下来,开始聊天喝茶,耿老见到苏渊这个后起之秀很高兴,回忆道:“还记得1956年敦华斋经营36年,货底丰厚,除铜器、瓷器、杂项等类文物外,还有一批犀角杯。师傅孙瀛洲全部捐献给故宫,一共三千多件,光瓷器两千件,撑起半壁江山。”
“我早年经老乡介绍,进敦华斋做学徒。掌柜有一双鉴古的火眼金睛,店的年库存量在万件以上,而且都是官窑精品,种类齐全。所有好东西任你摸、任你看,一年到头天天看,现在说出去简直不可思议!”
“日积月累打下好基础,见多真品,假的自然好识别。那时学徒有个规定,徒弟进店三年只管吃饭,没有工资。年底店里分红,说是给双鞋钱。”
“我清清楚楚记得第一年给中交票20块,当时礼服呢棉鞋一块多一双。三年后学徒期满,月薪2元后加到10元、20元。”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当时挺满意,起码吃的比农村好,那年头生活上还能有多高的要求?但在学业上,我有个小志向:苦学三年成功,奋斗十年立业。当时心里有目标,干什么都有劲。”
苏渊静静听着老爷子的话,看似平淡如水,可真情实意。耿老喝口茶,回忆道:“在店里我的年龄最小,进店最晚,杂活琐事都要干。早五点起,扫地倒尿壶、卷铺盖拆床铺、下门板、样样跑不了。”
“冬天还要管前前后后四五个大炉子,店里烧的煤都是骆驼驮来的大块儿,砸煤、添火、掏灰、封炉子,哪项落了空也不行。”
“掌柜家的杂活也得去干,做饭的大师傅是个大个子,常让我帮他往局子里去抬水,回来抬煤筐。我个子小,水一起驾,桶就滑到我那头,那罪儿受的就甭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