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掌舵人*拨开云雾见月明,他高瞻远瞩地指出,目前的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并号召各个根据地的军民团结协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共渡难关。他本人率先做起了模范,在杨家岭的办公窑洞下亲手开辟了一片荒地,种上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总司令也背着箩筐到处拾粪积肥,而*也迅速成了纺线能手。
在当时,比较有名的自力更生例子是南泥湾的大生产。南泥湾,位于陕西延安。在当时这里是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
1941年春,旅长兼政委的*率领八路军120师359旅,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将荒芜的南泥湾建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这样的壮举,给当时全国的各个根据地带来了巨大的鼓励。于是,各个根据地都争先恐后地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陕甘宁边区也不例外。*根据陕甘宁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并酝酿着对陕甘宁边区的部队做一些调整,使军队统一,党政军关系协调。
当时,留守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有120师、留守兵团,还有边区保安司令部,指挥、组织很不统一,不适应保卫边区的需要,而且这些部队在处理军队与地方、党和政府的关系上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很想找一个能力强的人来解决这个矛盾。他想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将一部分晋西北的部队调过来,与陕甘宁边区的部队合二为一。但是,该由谁承担这个重任呢?
*一连想了好几天,终于确定了一位合适人选。这个人在如此复杂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面前,既要能征善战,又要会处理各种关系,在军队和地方中有很高的威信,并且还要会理财,能帮助边区渡过经济难关。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当时在晋西北军政委员会担任书记、在晋西北军区担任司令员的*。
*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在军阀割据的年代,他没有靠后台,竟当上了国民党的镇守使,后来成为中将军长;在国民党剿杀**的时候,他却率部起义,参加了**领导的革命。*用兵多谋,打仗不按常理出牌,令国民党军乃至日寇都不得不竖起大拇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