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当年收入,学费就象征性的收取几条肉干。
他算是伟大了,可也给后人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作为塾师,他们不能超越圣人的收徒标准。毕竟圣人都那样,作为圣人门徒的他们却多收了,那么不是欺师灭祖吗?!
所幸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少也开始变通了一点。
每到春秋两季,学生都会送上一些大米给塾师,算是学生对老师的孝敬。
学生们离开,老师就可以将这些大米留一部分家用,其余的拿去贩卖。卖米所得的收入,就等于是今年的学费了。
所以对于塾师们而言,在读学生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互相争夺生源,互相算计的事情时有发生。
当然,这是指私塾。
公立学堂都有世家为塾师买单,所以收徒多少他们不会在意。况且他们的学堂招收标准也非常严格,一般的百姓子弟还没有资格进去就读。
一直以来,李毅他们每年都在为生源问题而头疼。
然而如今在谢信这边学到了住宿制度、杂费收取制度这两项新政策之后,他们就觉得,自己也不一定非得在宛城开设私塾了。
大城市的消费是很高的,在宛城开设私塾,其生存的艰难可想而知。
若是能够运用谢信这个模式,就算去到某个乡村,私塾只怕也能够很好的开设下去,而且也不担心生源不足的问题了。
至于杂费的收取标准,本来就是人定的,到时候自然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差别收取,就不会引起学生们的不满了。
而谢信在和他们的交谈之后,也知道了一些关于私塾的运转问题。当他知道有些大私塾,居然会通过入股某个商店来赚取股息,甚至有专门的商队去经商赚钱之时,他也觉得自己的私塾也可以这样试试。
这次交流双方都有好处,而谢信的学生们,在和李丰的交流下,也是受益匪浅。
李丰从小跟随父亲学习,知识虽然还比不上娄圭,但也算足够渊博了。有他在为谢信私塾的学生讲解,私塾学生们日常的一些小问题,总算是有了答案。
而李丰则是在感慨,谢家私塾的学生基础知识非常牢固,虽然他们连《论语》都还没有真正读过,但读文识字能力已经非常不错了。
作为仅仅上课不到大半年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成绩还能埋怨什么?
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李丰也是将以前的知识复习了一番,不知不觉之中,甚至以前一些想不通的问题,也在这次交流的过程中想通了。
可以说,交流的双方同样是收获匪浅。
交流的最后,自然就是谢信与孝义私塾的塾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了。
虽然复习了三天,但谢信的心中依然没什么把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