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众人应允,臧霸又点头道:“大势在汉,苦守泰山,流窜各地,终无宁日,今若降汉,吾等亦有一番归宿。”
“兄长高明,所言极是!”孙观等人听后也是跟着点头附和道,的确,这样做盗贼东躲西藏的日子,也该是到头了,而且以前还能抵抗得住一般的汉军,但是现在,这股刚刚从冀州调来的平定太平道黄巾蛾贼的精锐,显然并不是他们所能应付的。
见无人反驳,臧霸心中稍安,他对于让孙观等人一起随他投降,也不是很有信心,毕竟,这些人都是这些日子做盗贼,落草亡命惯了的家伙,若是不习惯朝廷约束,也难办。
只是,无论如何,于臧霸而言,他都不想继续做盗贼了。若非是家中变故,他为了尽孝才会如今做了盗贼,否则,在他心里,依旧是想着举孝廉出仕为官,振兴家族而已。
臧霸是泰山郡华县人,家族其实也是县中有头有脸的人物,之所以早早为寇,却不是因为家道中落,而是因为他父亲臧戒的缘故。臧戒在臧霸十八岁时,已经因为家族在县中的势力担任县狱掾,按理若是他老实听命行事,也不会出大事,只是因臧戒恪守本职,据守律法,不听从太守的命令,将原本应该判死刑的狱犯改叛其它刑罚,所以最终臧戒选择了私杀狱犯。
当然,伏德、麴义等人一开始,明显没有将臧霸这些主动投靠者放在心上,并未重用。如果伏泉在此,就肯定要演出一幕得于贤才的戏码,只是,伏德等人明显没有伏泉熟知后世的历史,一切都得等到日后的某个时机,才能让他们彻底发光。
大势这个东西,很虚幻,看似遥不可及,但却是真是存在的,就像臧霸能看清楚天下在汉,无论是太平道黄巾蛾贼还是泰山群寇,在汉军面前,都是蚍蜉撼树一样,这就是大势,而大汉在太平道起事以来以势制服天下,各地纵有蛾贼余患,但是已然不足为虑了。
这边未和汉军大战,便已经看清楚形势的臧霸如此,远在凉州,已经和伏泉麾下的凉州汉军对战数场叛军联军们,也有一些人看清楚如今的天下大势了。
那些人里,有韩遂,有麴胜,有成公英……但凡已经了解汉军在连胜叛军以后,已经对叛军从原本的劣势,变成了不少优势的人来说,都明白,除非有奇迹,否则在面对现在有着大汉富庶中原作为依托的凉州汉军,叛军是已经没有什么胜利的希望了。
凉州苦寒,莫看叛军基本占领了凉州半壁,但远在西方的张掖、酒泉、敦煌等郡,人口其实不多,这几个郡经常因为人口不足,三、四年才能分到一个孝廉名额,可见人口至少。因此,叛军即使现在占领控制了他们,但是能给予叛军补充的还是太少,而叛军的大头,依旧来自于直面汉军所在的金城郡和武威郡。
二郡位于凉州中部,人口之上比不过凉州东部的汉阳、安定等地,但是也可以面前供应叛军数万大军了,这才让不事生产的叛军,能够屡屡和汉军作战。现在,金城郡被伏泉攻入腹心允吾县,而武威郡也在关羽所在的汉军偏师骑兵的带领下,乱城一锅粥,从根本上就已经削弱了叛军实力,而叛军若想反败为胜,就必须要想其他办法度过危机,不然对他们而言也就只有毁灭一途而已。
不过,韩遂他们明白大势,在一番探讨后,决定赞成韩岁的建议,撤出凉州,往繁华的西域进攻,希望取得一块富庶地区,来作为他们的后勤基地,之后待天下时变,再入凉州。
经过种种考虑,西域,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毕竟,前汉崛起扩张的匈奴人,之所以一直不事生产,却可以后勤不缺,那其中,对于西域的压榨就有大功。而且在陆地丝绸之路没有断绝之前,是个人都知道西域的富庶,而且西域断绝对于在场不少凉州人来说也不遥远,种种原因,让得明白叛军后勤给养缺乏的人,决定跟随韩遂去西域进攻。
只是,有赞成就有反对,韩遂他们要改变初中,但有的人却依旧坚持,指望靠着所谓的对汉人的仇恨,来哀兵必胜,把人数对现在的他们而言,不是太多的汉军干掉,而后杀入三辅,进攻长安雒阳。
他们这些人骨子里,一直都有冒险的精神,他们从本朝以来,都是在彻底山重水尽之下,才会明白大势。现在,他们还没体会到他们祖先降汉为民的心情,依旧在憧憬着他们祖先昔日的荣光,希望完成他们祖先未完成的梦想。
没错,这些人就是叛军之中,凉州各地的羌人,特别是为首的无戈好剑,他们大多数都是反感去西域,即使明知西域可能比西北好,但依然不去。除了这和他们的初衷不一致以外,更大的原因自然是他们的家小妻儿都在凉州,有的甚至就在别有用心之人手里,准备送予汉军,报命,所以他们是想走,也根本走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