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朱佑樘对几位国公的一番敲打之后,马文升整肃京营就变得顺利很多。
马文升也是个有手段还有能力的狠人,一边对于克扣军饷的将校那是绝对不姑息,查出一个就罢黜一个。一边联系兵部,补发军饷,而且全京营的军饷都是他一个人现场发放。
如此以来,底下的兵士第一次拿到足额的军饷,顿时心安,京营内部气氛为之缓和。
当然也全然不是和谐之声。
被罢黜的将校尤为激烈,他们大抵都是勋贵出身,要么就是大明开国便和太祖一起打天下,要么便是靖难功臣之后。对于马文升将他们的官职罢黜自然是不服气,于是他们纠合在一起,商讨着要给马文升一点颜色瞧瞧。
于是他们组织起来公然向南宫射秘箭,告御状。对于这些御状,朱佑樘自然是有收到的,但是对此他是一概留中不发。
说笑呢,此时正是整肃京营的关键节骨眼上,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衰而竭,不趁热打铁将京营彻底整顿到位,更待何时。
朱佑樘怎么可能理会这几个军中败类之言。
也不知道是哪个二楞子勋贵上头,见朱佑樘一直没有回应他们的上告,铤而走险,竟然行刺马文升。
这就是当时朱永和徐永宁听到的那一出,好在马文升命大,没有出什么事情。
但是朱佑樘却对此事大发雷霆,先是将三位国公叫到乾清宫好生敲打了一番。然后给马文升安排了二十名锦衣卫随身保护。
经过一个多月的整顿,京营的面貌终于有所改善,大营里也偶尔能听到出操之声。朱永和张懋还有徐永宁觉得差不多可以将此成绩拿出来说事。
虽然提督十二营的是马文升,整顿京营的也是马文升,但不管怎么说他们几个都是五军都督府的最高长官不是,京营能有所改善,还是有他们一份在旁协助的功劳。
于是他们将合三人之力捣鼓出来的武举新制式提了奏本到通政司。
……
又是例行早朝的一日。朱佑樘就座之后,环顾御前东西两班。朱佑樘不禁有些感叹,登基已经将近一年,是时候有所行动,朝中的文武大臣也太安静了些,是该换上一些新鲜血液。
其实之前对于余子俊的请辞,朱佑樘已经处于默许的状态,只因为迟迟未物色到合适的兵部尚书人选。兵部尚书人选对于朱佑樘的一系列改革至关重要,所以这个人选必须再三斟酌。
首先必然得熟知兵事,其次最好是能有军队任职的相关经验才行。这样的人才,在如今的大明真的是屈指可数。之前的王越算一个。
王越是文官中的难得帅才,朱佑樘还真有点舍不得将他放到兵部尚书这个位子上养老,毕竟边关更需要王越,所以朱佑樘安排他去三边任总督。
入了朱佑樘法眼的还有马文升,去年他被派到甘肃,调查哈密忠顺王一事,迟迟未归,朱佑樘其实一直拖着余子俊的辞呈,就是在等他。
说来可笑明朝中后期兵部尚书都是文人任职,文人任职也就罢了,特别是后期,竟然还是完全不知兵事的文臣任兵部尚书,这就很离谱。
就相当于堂堂国防部长不但不是军队出生,还完全没有一点军事知识,这样一个国家的军队还能建设好?
因为自从土木堡之战之后,因为于谦一文官,以兵部尚书统领当时的京营,控制大明当时的全部军队,所以从那时候起,大明的军队权力就从勋贵身上转移到了文官身上。
以文统武,特别是在古代乃是大忌,因为这往往预示这自费武功的开始,宋朝就是前车之鉴。明朝从土木堡之后,因为勋贵在这一战损失惨重,渐渐失去话语权,慢慢武将沦为文官附庸。
到了明朝末年,三品的参将竟然要向七品县令下跪,岂不荒谬。
所以朱佑樘有意提升武将的地位,文武并重才是王道,所以出于改革过渡期的兵部尚书尤为重要。马文升就是他考察很久的兵部尚书人选。
这次整顿京营,其实就是对马文升的一次考察。
如今余子俊不但辞职,还很识趣地赞同武举,这明显是帮朱佑樘站台,朱佑樘不由得有些欣喜。
此人如此识趣,退休待遇可得给些高规格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