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朝廷还在为要不要杀了贺若弼而争执时,突厥达头可汗率军侵犯边境,去岁大隋与突厥之战,虽胜了,东突厥可汗也死在战中。
但西突厥可汗达头却没死,他见都蓝可汗死,立即撤军回返进军东突厥,达头可汗自立为步迦可汗,统和东西突厥,成为北方的共主。
但他还只是名义上的,突厥部族没有那么好驾驭,唯有胜利,不断的胜利才能建立起威信,并真正成为大可汗。
这也是为何,达头如此迫不及待犯边的原因,他也是骑虎难下。
而道理都是共通的,杨广也需要借胜利来证明自己,于是开始发力,希望得到统兵出征的机会。
李建成也日日往东宫跑,他自然也是希望能够随军北上,观摩学习。
经过几天的筹备商讨,皇帝下诏,令太子杨广为行军大元帅,与越国公杨素出灵武道,汉王杨谅与史万岁出马邑道,分两路迎战突厥。
另外让长孙晟招降突厥归附各部,让他们充当开战后的前锋。
在出征前,杨广求情让在狱中的贺若弼能随军戴罪立功,皇帝遇到大事后头脑清醒了些,便答应了。
李建成领着自己的百余名家将,一起充入太子的护卫队之中,兵情如火,稍做整备后便誓师出征。
大军早在得到消息的时候便出发了,而且突厥是朝廷的心腹之患,沿途边塞关隘也有充足的兵力,他们只需要率亲卫轻骑赶上便可。
统帅大军不是个轻松的事情,难处绝不是仅仅在战斗时,一望看不到头的人山人海,吃喝拉撒睡,没有不用管的。
但好在隋朝立国至今,并不缺少战事,上下将校们都极有经验,杨广杨素只需要简单吩咐,下面就能安置的极有条理。
这就是一个国家的底蕴,体现在极为优秀熟练的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干部上,有这样的底蕴,只要配备一个合格的将帅,那么胜利也并非多难的事情。
李建成除了行军的时候护卫主帅外,其余时候就是骑着马乱逛,埋锅造饭挖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没有他不去看的,还不时主动问询相关将校,不问明白绝不罢休。
又令二三百人复进,还如向法,将士股栗,有必死之心,由是战无不胜。
当然,杨素用兵多年,手中除了严罚外,自有信赏,否则如此暴戾,何以统兵屡战屡胜。
只要有微小战功者,必能为朝廷所记功奖赏,若有朝廷不认的情况,他宁肯自己补上,绝不会让功者无赏的情况发生。
而战后身有残缺的将士,他也会妥善安置到清闲的衙门当中,得到了不少将士的感激,毕竟将军统帅,也有不少贪墨士卒功赏抚恤的,相比之下为越国公卖命起码还能得到该有的回报。
………
灵武,古北地城也,州治创自西汉,历代沿革无常肆,自秦将河套纳入版图到西夏李继迁攻占灵州城,可谓是得灵州者得河套。
大军在灵武汇合整军,而长孙晟也率领着突厥部队赶来,李建成为他们整理地形图并记录文书,以便传达军令。
在这种事上,是没有他这个雏鸟说话的资格,尤其是杨素和贺若弼都看他不太顺眼的情况下,若不想被骂的狗血淋头,就要闭嘴。
杨素看不惯他尚可理解,至于什么时候得罪贺若弼了,李建成也不知道,可能就是纯粹看不惯吧,没什么道理可言。
交流过情况后,长孙晟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末将熟知此处的每一条山川河流,达头驻军的位置上游守卫,其部头人乃臣之内应,或可投毒试之,成则可顺势破之,不成则以。”
杨广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等长孙晟走后,又屏退了一些将领,他看着汉王那边送来的文书道:“绝不可让汉王之功在孤之上。”
杨素朗声道:“汉王素不通军事,所凭不过史万岁一人,史万岁虽有勇力,但不过一员悍将,非大将之材,请殿下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