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二十三年,吴淞口的硝烟刚散,上海这个小渔村就毫无准备地对全世界敞开了胸怀,无数的外国商人、传教士、医生随着长江水纷至沓来,到1931年也就是民国二十年,已经膨胀成了一个具有264万人口之巨的“东方巴黎”。膨胀后的上海喜欢自夸“大”,城市叫“大上海”,巨贾闻人叫“大亨”,开个游乐场也要叫“大世界”。上海在把自己看大的同时,把其他非上海的东西也看的很小,卖杂货的是小宁波,唱评弹的是小苏州,卖三黄鸡的则是小绍兴……
程怀瑾是小宁波,沈相思是小苏州,周平是小绍兴。他们是民国二十年江淮大水里的难民,分头被大水逼出家乡。
故事开始的这一天,“三小”在“一大”前相遇,这“一大”便是大世界游乐场。
“白相大世界”,在上海的人谁不知道这地方呢,尽管慕名的人多进去的人少,但它是大上海的门面,开阜以来的上海,从来都不是由那些住石库门、棚户区和大马路的大多数人来代表的。
程怀瑾、沈相思和周平就坐在离大世界不远的地方乞讨。尽管连月以来的逃荒和乞讨让每个难民都变得蓬头垢面,但眼睛尖的人依旧可以窥见泥垢下可爱的三张面孔。程怀瑾清秀,沈相思漂亮,周平则虎头虎脑的。
“喂。”周平喊程怀瑾,“你是男的还是女的?”
程怀瑾瞪他一眼,十三岁的程怀瑾有一双很凶很亮的眼睛:“你瞎眼了吗!”
周平嘿嘿一笑,这不怪他,十二三岁的清秀男孩本就雌雄莫辩,程怀瑾还一头乱糟糟的长发,耳朵眼上还穿着红绳,想必大水之前他家里人很宝贝他,生怕他被阎王叫走,故此要把他装个女孩样出来。
坐在他们旁边的沈相思哧地笑了:“我是女孩子,如假包换。”
程怀瑾和周平的脸都唰地红了。
有踩着缎子高跟鞋的时髦女郎挽着男伴的手臂走过,走到他们三个面前停下来:“哎哟,真漂亮的小女孩,作孽哦,饿不饿,面包给你吃?”
一块只咬了一口的面包轻飘飘扔到沈相思面前,沈相思拿起面包使劲闻了闻,真香啊,一种在乡下从未闻见过的香气。
感觉到有两道目光黏在自己背上,沈相思转过头看,周平正眼巴巴地瞧着他,而程怀瑾呢,他显然刚刚把视线移开,余光却控制不住地朝他手里的面包瞟来。
沈相思笑一笑,麻利地把面包分成三份,把其中两份递给程怀瑾和沈相思:“吃吧。”
周平和程怀瑾犹豫了一下便伸手来拿面包,沈相思的手和两个男孩子的手难免碰触到,但只有和程怀瑾相触的左手发了烫。
程怀瑾是那样一种男孩子,清秀文雅,仿佛还带一点刺激无论任何年龄段女人母性的柔弱——当然后来沈相思会知道,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她一声令下,三个孩子立刻一起狼吞虎咽起来。
小小的三分之一面包当然不能管饱,但小孩子的饥饿感是可以被甜头给蒙蔽的,何况是这西洋味的甜头!这点甜头也拉近了三个小孩子的距离,吃完面包后,摸着肚子的三个人已然成了刘关张一样的生死兄弟。
沈相思长叹一口气:“要是每天都有这样的面包吃就好了。”
是啊是啊,程怀瑾和周平附和着感叹道。
最初的最初,他们不过是想要一个面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