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阁”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第四百九十五章 华北三次破袭战(一)

敌人后方遭到八路军全面偷袭,损失惨重,首尾难顾,陷于一片恐慌中,紧紧咬住军区机关的数千敌人,在师团长的命令下,不得不仓促后撤。

分四路进攻阜平之敌,在撤退中不敢滞留,边撤边阻击紧跟在后的八路军火力打击,迫使日军快速撤退,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分头进攻阜平的敌人,退出阜平一百多里。

晋察冀军区在破袭敌交通线战斗中,英勇凶猛,打的敌人焦头烂额,虽然夜间破袭,白天小鬼子就抢修,但却大大的扰乱了日军的交通运输线,铁路上的货车在行驶中经常脱轨,为了火车运输安全,日军向平汉路调遣三辆铁路装甲车,来回巡逻,以防八路军偷袭。

时隔不到一个月,军区司令员接到情报,称日军大部队再次沿津浦路南下,目标直至徐州。又获知平汉路北段各据点和沿途大批日军,全副武装向北平集中,其目的也是指向津浦线。

为了破坏日军作战计划,打击鬼子的部队移防,配合友军正面战场消灭日军主力部队,司令员作出第二次破袭平汉路北段的战斗部署;命令晋察冀第一、第二军分区分别在保定南、北,以最大的火力优势,打击移防的敌伪军,命令冀中军区及各部队,紧密配合这次战役,一定要把敌人打疼、打残。

经过各部队协同作战,攻克了平汉路沿线几个县城,沉重的打击了敌人的作战部署,解放俘虏了两千四百多伪军,军区自创建以来,在这一地区打出了声誉,打出了威风,在民众心目中造成很大影响。

为了扩大战果,七月六日,聂司令员根据总部向敌进攻和示威的命令,司令员下达《电令军区各部向敌进攻的部署》。

部署第一、第二军分区,在八路军某主力师一部配合下,破袭平绥路,第三军分区与冀中军区部队紧密配合,破袭新乐至保定日军交通补给线,向保定之敌发起最猛烈的进攻。第四军分区部署主力部队,破袭日军重要交通线正太路,要求截断日军火车近期,向内外拉运军需物资和矿产资源。

各部队接到军区命令,在七月六日夜至八日,突然对日军在多条铁路线上实施协调一致的大破袭,在破袭战役中,战士们英勇杀敌,指挥员身先士卒,军区指挥部捷报频传。

作战唐参谋看着一份份捷报汇总,激动地站在聂司令跟前报告:“报告司令员,各部队在三日作战中,奋勇杀敌,四面出击,协同作战,共歼敌一千四百多,俘获伪军一百三十多,伪军投诚一千六百多,攻破沿线的车站、据点和炮楼三十多个,摧毁火车头六个,还报废敌汽车二十多辆,破坏铁路一百多里,大小桥梁五座,并缴获大批各类枪支和军需物资,司令员,此次战役,收获很大,值得好好庆祝。”

聂司令沉吟了一会儿,高兴地对机要员命令道:“落实具体战果,不得虚报谎报,马上电告八路军总部首长。”

晋察冀军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在平汉、平绥敌后交通线,实施了三次大规模的破袭战,沉重的打击了日军大部队的生命线,获得了大破袭敌人交通线的宝贵经验,为后来的百、百......,就是马上就要开展的总破袭大会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同时各条铁路沿线的八路军部队,为了打击敌人,在不同的铁路线上,对敌人发起破袭交通线,对沿线据点和炮楼的进攻,尤其是八路军某师在晋西北,破袭同蒲路,那家伙,打的敌人嗷嗷的。”

“好,说得好。”雷剑的草棚外,传来叫好声。

雷剑皱紧眉头,他下意识地站起来问道:“谁在外面叫好?不是都安排了警戒哨吗?我严令哨兵,不得任何人靠近,这怎么还把人放进了门口?”

“哈哈哈,雷团长,我已经来了好长时间了,听你说的有滋有味,就没好意思打搅你,此时听你说到**,竟不自觉地喊起叫好声,真是不好意思,打断了你的精彩讲演。”随着话音,从草棚一侧走出两个人。

雷剑一看这两个人,赶紧立正报告:“报告陈司令,我刚才刚开完会议,闲的没事,就给独立团的营以上干部,聊了一些叫的响的战例,嘿嘿,没想到叫您听到了,真是惭愧的很。”

在座的营以上干部,听雷剑称进来的中年人‘陈司令’,一个个惊奇的禁不住喊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东纵陈司令啊?今天真是好福气,没想到能见到陈司令。”

屋子里的人赶紧立正敬礼,大声喊道:“陈司令好。”

“哈哈哈,你们辛苦了,我这一嗓子,把你们的好事给搅合了,不然咱们都还坐下,听雷团长再给咱们讲一讲,晋西北破袭日军交通线的几个战例好不好啊?”

“嘿嘿,陈司令,您就不要出我的洋相了,我这还没说到您的......。”

“雷团长,你可不要转移话题,还是接着说吧,要不,我可对不起你的这些同志,哈哈哈。”

雷剑不失时机的突然喊道:“同志们,咱们请大名鼎鼎的陈司令,给咱们讲一个这个率兵十万的司令员,是怎么化装混进鬼子炮楼,侦察敌情的英雄壮举好不好啊?”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抗日之雷霆战将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小说阁”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