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现在,我们如果问周围的友人:“你有没有仇人?”回答一定是摇头。
这是因为,当今时代已经无法为仇恨提供太多宏观的理由。不像在春秋战国时代,军阀割据时期,江湖恶斗年月,仇恨常常成为立身之本,其中还包含着忠孝、道义、侠肠、豪气,完全不须遮盖。后来提倡阶级斗争,仇恨,又成了宣传的依据、对立的火墙。到现在,仇恨找不到公共语境了,只能退回到私人话题,而私人话题在现代是没有重量的。任何人只要一提到私家仇怨,旁人只是听听、劝劝罢了,不会在里边寻找正义和非正义的界线。于是,即便有仇恨的人也闭口了,千篇一律地回答道,“我没有仇人”。
然而事实上,仇恨是存在的,而且数量很大。
既然口里说了没有,那么,心中的仇恨也就变成了一种暗藏状态、积郁状态,会比公开的仇恨更为严重地吞噬生命。而且,这种暗藏的积郁还会悄悄潜入眼神,为周围平添一股冷漠和阴沉。
因此,不如公开承认仇恨的存在,然后把它作为又一个人生之“惑”,细加研究。
二
人们大多是凭着自己所受的伤害,来建立仇恨的。但这种伤害,往往只是一种心理感觉。心理感觉可以化大为小,也可以化小为大。
这中间,至少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伤害不小,而事情很小。
很多人的仇恨,埋在心底很久,早已发酵到一定程度,但追根溯源,是一些小事。例如,我曾听到一些前辈老作家对于其他几位老作家的“毕生深仇”,只要提起对方名字就眼冒怒火。但细问之下,起因小得无法复述。他们可以忍受巨大的政治灾难,却容不下曾经掺入眼中的一粒小沙子。他们凭着艺术想象能力,把沙子想成了沙丘,甚至沙漠。
这种情况,在世间仇恨中,至少占了一半。不少人总是为这样的事情咬牙切齿:某人在大学操场里当着男女同学的面寻衅吵架,中断了自己的初恋,因此也糟践了自己一生的婚姻;某人在寒冬腊月间拽着我家儿子下河冬泳,儿子得重感冒错过了出国留学考试,由此沦于荒废……这一个个“某人”都成了心中的终身仇人。但是在旁人看来,说到底,那只是一次吵架,一次冬泳。
说起来,后果确实严重。但是,从起点通达后果的这条直线,并不真实。因为,中间必然还有很多别的因素左右了事情的走向,居然被仇恨者全部删去了;受害者的主观因素更是重要而强大,居然也被仇恨者全部删去了。结果,把两个相隔遥远的小点,硬生生地拉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牵强附会的仇恨逻辑。
第二种情况,伤害很大,而误会也大。
不少很大的仇恨,由复杂的原因造成,但是,追仇者本着“冤有头,债有主”的单向思维,聚焦成私人责任,进行报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