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判试卷也没有固定标准。
全看评卷官的经义水平。
好在都是朝中博学者担任判卷官,拣选出来的人才,都是文人中的精华。
但随着进入成化朝,科举就走向僵化路线,越来越僵化,导致科举是填鸭式教育,无法为中枢提供海量人才。
而明前期科举供应人才系统,是比较健康的,所以明前期人才井喷,中期逐渐凋零,明末期人才难寻。
上面,朱祁钰批阅奏章。
下面,进士们奋笔疾书。
殿试的题目,应该只有一题。
但今年皇帝别出心裁,出了两道题,一道题是治水之策,一道题是广惠教育。
都是对策题。
没有固定答案。
正常流程,皇帝只是露一面,最多呆一个时辰,就会离开文华殿。
朱祁钰却把奏章搬到了文华殿来。
在文华殿上处置政务。
反正他回养心殿,也是看奏章,在文华殿一样。
皇帝坐在这里,彰显对殿试的重视,考生自然会集中精力,答好试卷。
到了晚间。
受卷官收回试卷。
交给弥封官,弥封官盖上弥封关防印送掌卷官。
由于时间匆忙,殿试墨卷不须誊录成朱卷,直接送到东阁读卷官处,等待十六日早上读卷。
因为不录朱卷,就容易出现舞弊情况。
但殿试时间紧任务重,只能委曲求全了。
朱祁钰全程没有抬头,一直在处置奏章。卷子收走后,进士该谢恩退出文华殿的。
“慢着,朕跟你们说几句话。”
朱祁钰放下奏章,虎目扫视:“你们的会试试卷,朕一篇一篇看过了。”
“能站在这里的,写的还算言之有物,以尔等的才学,能写到这个水平,朕还算满意的。”
“但缺点甚多,多有博眼球之言,落不到实处,对策无效。”
“策论浮于表面,对经义理解不够深刻,不能活学活用,生搬硬套。”
“缺点多多,朕不忍猝读。”
进士们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刚登科就被一顿臭骂,世所罕见。
朱祁钰语气微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亲身实践,提出来的策论,终究是纸上谈兵。”
“不要当赵括、马谡,要做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
“朕跟你们说这些,别以为考上进士,就眼高于顶了,你们不过是矬子里拔大个而已!”
“你们的水平,在朕眼里,和六七岁孩子差不多!”
“在朝臣眼里,都不如婴孩!”
“会试,只是第一道关口。”
“是骡子是马,得出去溜溜。”
“传胪大典后,你们就要充实地方,去地方为官,去地方磨练,去地方学本事。”
“记住朕的这句话:朕要的是能做实事的官员,不是尸位素餐的废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