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运动,还有一层深层次原因,是西方文化涌入大明,像荷马史诗,完全是白话文嘛。
文人圈子普遍认为这本史诗水平太烂,不值一提。
但是,这史诗在民间反响很好,因为百姓能看得懂,像苏格拉底的著作,有学问的不屑一顾,民间却趋之若鹜。
这就是白话运动必然要发展的。
大明人口基数太大,让他们都学文言,太强人所难了,老师严重不够。
口语化就不一样了,遍地都是老师,认字就能当老师。
一篇古文,你全认识,但你全看不懂,连一起读你读不明不白。
一本现代书,认字就能读下来,基本能明白。
哪个好?
甚至,一篇古文,一个人用一辈子都未必能读透,这是古人的大智慧,筛选能力太强。
那是给顶级聪明人看的,小白就退下吧,这叫文化高贵。
所以,停用古文,采用白话,势在必行。
随着白话文推行,民间著作就更多了,以前就多,因为当官的多,有文化的多,但白话文推行,认字就能写书了,写书门槛大大降低,著作自然大爆炸了。
皇帝又喜欢文学、艺术,民间想讨得皇帝喜欢的人太多了,自然拼命研究。
还有一点,市场需求庞大。
八亿人口啊,就算有三亿成年人,都是需要精神生活的,他们能听懂看懂的东西,就是最好的。
市场倒推白话运动,文化开始新一**变革。
文学发展最迅猛,其次就是医学。
景泰二十七年,大明完成了第一次手术,手术对象是一头猪。
中医发展更是恐怖,尤其医学纳入科举的一科,几乎个个秀才都会医术,皇帝重视,民间就重视。
皇帝喜欢,民间就都喜欢。
大明医者前所未有的充足,送到非洲的医者,就有三万人,其中包括外科手术医生两千人。
唯一可惜的是,机械、化学遇到了巨大瓶颈,这东西得靠几代人慢慢积累技术,不能一蹴而就。
大明发展千好万好,就是工业革命推不动。
缺乏技术积累,所以皇帝要引进大批技术人才,强制推动工业革命。
“陛下,微臣觉得很难。”
陈嘉猷听边永说的,知道了皇帝的想法:“欧罗巴并非穷困,虽然贵族愚蠢,但还是有施展才华机会的。”
“大明距离欧罗巴太远了。”
“微臣这次好说歹说,带回来的人才还是不多的。”
“除非欧罗巴动乱,大明又要和他们接壤,咱们才能接收一批难民。”
“不然没办法的。”
陈嘉猷实话实说:“陛下,您实行的保护法,已经让欧罗巴诸国不满了,他们认为大明在欺骗他们,所以也对大明禁止出口,甚至不许大明商品进入欧罗巴。”
“微臣觉得,实在没必要实行这么严酷的禁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