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老皇帝一直在思考,明人生活质量直线提升,会不会早就大明会缺失一个创作者大时代呢。
真正苦难,和无病呻吟是两个概念。
无病呻吟是吃饱了闲得蛋疼,写出来的垃圾;真正的苦难,写出来的才是最动人的文章。
一定会的。
也许大明现存的书籍市场里,有很多沧海遗珠,这就需要后人一点点打捞了。
但这不意味着文学就没有希望了。
恰恰相反,很多贫困的藩国,会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创作者的,未来文娱大繁荣地区,一定不是大明。
所以,老皇帝开始提前向藩国布局文娱。
这个时代好在,全世界讲汉话,行汉文。
就算中枢逐渐采用钢笔取代毛笔,还是有藩国在使用毛笔的,未来也一直会有藩国在用毛笔。
文化,恰恰是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方式,保存下来的。
就像战国历史,取材自鲁国史书,因为鲁国史书保存下来最完整。
老皇帝在大明一百多个藩国内,都办了文学杯赛,设立景泰杯文学竞赛。
希望涌现出真的文学顶级人才。
这些年,大明的医疗发展极为快速。
新医学和传统医学火花碰撞之下,竟将传统中医打得啥也不是,因为新医学打着科学的名头。
大明医院全部是私营的,各家医院为了揽客,无所不用其极。
新医学把中医贬得啥也不是,斥之为伪科学。
向来都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对中医来说,就不是跑断腿那么容易了,而是彻底死球了。
必须得承认,中医里招摇撞骗的人很多,十个医生,未必有一个是良医。
再加上背后有资本鼓吹新医学,患者就去试试,结果一针见效。
百姓自然就选择了新医学。
新医学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
景泰三十年时,民间医院是中医院九家,新医院一家。
而到了景泰六十三年,中医院能剩下一家就不错了。
然而。
一针见效的患者回家,就会发现自己有了其他病,又去医院扎了一针,过几天又发现又有个地方生病了。
这就造成了,治病死循环。
有病去治病,治好了又得病,再治再得,离不开医院了。
病是永远不会好的。
患者们自己去比较。
才知道,中医院是慢,是庸医多,但只要找对医生能治病,准能治好,而且没有后遗症。
不用一趟一趟跑医院了,治好了就是好彻底了。
不会像新医学那样,按下葫芦浮起瓢,治好这里搞坏那里,然后像糊裱匠似的,哪里有病治哪里。
新医学治病,中医治人。
看看太医院就知道,新医学是皇帝一力倡导的,可他很少扎针,每日都用中医调理,很少使用西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