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的鲜肉也根本无法出口去大明,实在太远了。
这些年,郑国也在改道河流,治理河流,逐渐让河流变得平缓,环境适合居住。
至于土著,早就没了。
必须得没,必然有一天冒出来一个土著说郑国历史是伪造的,郑王颜面何存?
随着大明提出填平两湾国策,郑国也想填平卧龙海峡,将两座岛连接起来。
其实,几万年前郑国原本是一整块大陆,只是海水上涨,淹没大陆,露出来的都是高地。
以现在的技术,只要郑国肯花钱,完全可以填平海峡,连接南北两岛。
立国三十余年,北岛发展规模远超过南岛。
因为南岛缺乏天然良港,又全是山脉地形,导致郑国人口一个劲儿往北涌,南岛人越来越少。
尤其是定下建设工业国家的国策之后,政府资源进一步向北岛倾斜,南岛逐渐被抛弃。
景泰五十九年,郑王想将污染型重工业向南岛转移。
结果并没有带动产业链转移,效果贫乏,还增加了运输成本,一度让郑国经济出现小幅度滑坡。
连续几年刺激南岛发展,都发展不起来。
所以,景泰六十二年,郑王颁布圣旨,填平海峡,连通两岛,将南岛如迷宫一般的岛屿填平成平原,用于种植。
这海峡不像是渤海湾、朝鲜湾,是内海,这里可是大洋啊。
仅凭郑国是做不到的。
必须得请大明,而大明正在投入电气革命,进行技术革新,自然就接下了这个订单。
连接南北两岛后,郑国增加了土地面积,增加了一块平原,还能让南北不再分裂,南北发展也会趋于平衡。
郑国是大明粮食、肉食、矿产资源的主要合作对象。
景泰六十三年,郑国完成环国铁路线修建,做到村村连、镇镇连,今早跨海铁路的技术目前还没有,所以郑王才要填平海峡。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郑国安稳,郑王子嗣就不安稳了,他有八个儿子,都想得到一块独立的封地,就是把郑国拆分。
或者是郑国占据北岛,把南岛分给诸子。
郑王认为郑国是统一不可分裂。
但儿子们的想法,他又不得不考虑。
这一考虑,就导致了诸子夺嫡,郑太子看弟弟们跟仇人一样,弟弟们也巴不得太子立刻死去。
郑国没有地盘可以分封。
大洋洲的岛屿非常多,多到统计不过来,这些年宋郑吴郕周发现了很多无人居住的岛屿。
这是郑国和其他国家唯一有摩擦的地方。
郑王想将儿子们封去岛上去,但他的儿子们都不安分,谁也不愿意当小小的岛主,都想当郑国的岛主呢。
这位风流天子,优柔寡断,明明看出儿子们的意思,却没有及时阻止,未来这郑国怕是也会爆发内乱。
朱佑枔盘旋几日后,便启程离开郑国,北上拜访所有诸侯国,最后再去大洋洲最后一个国家,周国。
老皇帝把澳大利亚叫为周地,周国也是大洋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有四百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国土排名榜单上,也能排在前面。
但是,有三分之二的土地是沙漠,剩下的全是山脉。
人口仅有7000万人。
周国实行两京制。
在达尔文地区建立丰京,镐京的名字被商国抢注了。
而在珀斯,建立洛京。
周国一共有四个大城市,皮达马拉叫成周,林肯港叫武王。
景泰五十七年,老皇帝将澳大利亚湾地区划给了周国,让周国拥有了第一块完整的平原,叫武王平原。
这块平原,之前属于周吴共有,吴国无法抵挡周国的兵锋,导致两国偷偷在平原上开战,老皇帝调停,将这块平原划给了周国。
得到这块平原后,周国人口逐年增长,预计景泰六十五年就能破亿,再多就得看水资源了。
最近,周国又和郕国拟定协约,加高各自山脉,解决用水问题。
周国境内也有水,只是不够灌溉用的,无法灌溉就得不到足够的粮食,就无法供养人口。
周国的粮食来源是吴国,从吴国买。
或者用矿产换。
周国遍地是山脉,恰恰地下资源极为丰富,仅靠石油出口,就让周国赚得盘满钵满。
周国还拥有五国中最强的士兵,常备大军70万人,全是精锐,战船上万艘。
大明南征北讨,周国都会派兵随战。
这也是老皇帝垂恩周王朱见淞的原因。
作为老二,他军事强大,却不会随意攻伐弟弟们,他以大洋洲宗主国自居,虽然其他四国不太把他当回事。
但既然是周地,那就该周王说了算。
他主要调停诸侯国,没有灭亡其他诸侯国的意思,因为周国也吞不进去这么大好处。
朱见淞和朱见渝一样,是忠实的佛教徒,国内佛教氛围十分浓郁,但佛教可不是国教,而是信仰自由。
他信佛,和母亲谈皇贵妃息息相关。
但他很克制,不会因为自己的信仰,就逼迫全国人都信,也不会大肆封禅神山,做劳民伤财之举。
他只关心饮水问题,只关心军事问题。
像郑王、宋王有家务事要烦,周王则没有,周太子朱佑棈是国内闻名的贤王,他参与过科举高中,亲自参与治水,参与过开垦良田,还亲自动手种植。
大周是两京制,周太子经常代周王朱见淞坐镇北京,做事井井有条,极有作为。
一个充满忧患的国家,才会诞生明主。
一个毫无忧患的国家,只会争权夺利,最后把自己的国内耗到消失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