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债券这种东西的突然出现并非偶然,这是大宋帝国扩展的必然结果,赵祯就是采用类似战争债券的东西筹措军费,现在的大宋已经到了必须这么做的时候了,国土庞大获得更多资源的同时,开销自然也是惊人。
一边要维持庞大的开销,一边还要维持军队的开费,这对大宋来说实在是勒紧腰带,大宋是不差钱的,但却缺少粮食,在古代不是说你有钱就能获得粮食和,而是需要国内有粮食才能供给。
随着大宋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大宋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高,而赵祯所做的不过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一边赚钱一边让土地运转起来,而且土豆,地瓜这些耐寒作物也能在西夏的土地上大规模种植。
有了战争债券的支持,朝廷的军费便非常富余了,并且这些钱财会运往前线作为大军的军饷,而将士们可以心安理得的拿钱屯田,一旦这些荒地在将士们的手中变为良田的时候,那还会没有百姓前往耕种吗?
到时便会有官府发放地契,每年收取一定的税收充入战争债券的获利之中发放给北京城的百姓,这样一来便是形成一大波的资金流动,让大宋的财政缓上一口气,即便赵祯富有四海也不能掠夺百姓的财物,战争的融资也是一步一步进行的。
百姓有钱了,大宋便有钱了,既不能提高税收,又不能强行征税,只能用这个法子,对此包拯这个三司使都赞不绝口,在他看来完全可以把这种事情公开得了,这样一来大宋以后的军费都要找落了,可晏殊极力反对,理由也很简单,他认为这种战争财会促使百姓和官员乃至整个大宋变得好战!
细思恐极,这话是没错的,朝中的官员一下子出了一身冷汗,而包拯立刻调转枪头,开始炮轰这一政策的卑劣,称之为:盗百姓之财,行战争之实,激百姓好战之心,国虽大已不可为!赵祯无奈之下当场“赏了他”三十廷杖,理由也是很简单:大殿之中,前言不搭后语……
国债券这种东西赵祯完全没有胆量去发行,没办法,在百姓和官员看来,大宋乃是天朝上国,天底下最牛逼的王朝,怎么能向普通百姓借钱呢?!这样一来岂不是说大宋朝不行了?
这个时代的人对自己国家的国威看的比生命还重要,赵祯不知是该夸赞这种强烈的爱国心以及傲骨,还是该嗤之以鼻,显然自己的想法在别人的眼中并不一样。
包拯的奏疏已经呈了上来,他非常谨慎的以实际土地面积和预算收益来收买国债券地契,单单是这份谨慎便让赵祯不得佩服,要知道包拯完全不知道多发债券的后果,现在看来显然他也有所顾忌。
但即便是如此,赵祯自己都被这些庞大的金额吓了一大跳,整整一千万贯,这样的数额着实有些吓人,难怪包拯的脸色惨白惨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