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爆发有的时候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但有的时候却因人的意志而进行,赵祯的意志便是大宋的意志,便是伊州所在西域都护府的意志。
十六万大军出动,不光有大宋的十万禁军,还有西域都护府曹康率领的六万边军,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对于西域诸国来说,十万大军是他们当中任何一个无论如何也拿不出,并且这十万大军还是武装到了牙齿,精锐中的精锐。
十六万大军兵分三路,以曹康的六万边军为先锋,王圭的五万捧日军为后军,五万神卫军在中,十六万大军由赵祯亲自指挥,这是赵祯难得亲自指挥军队的作战,自从燕云之战后,他已许久没上战场。
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带来了半个参谋军事……
这是赵祯的一次大胆尝试,完全由参谋军事院的人出谋划策由帝王亲自指挥。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对军权的掌握。
大宋的皇帝自太祖太宗之后便开始逐渐的偏向文人气质,赵祯知道,若不是自己穿越了,到了仁宗皇帝更为偏文,之后的历代大宋君王,在文学和艺术上的造诣一定会超越他们作为帝王的能力。
赵祯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虽然小人做不了皇帝,但君子也做不得!
这次带着赵旭赵昀前来,就是要在他们心中扎下一根名叫铁血的东西,让他们知道战争也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美,也是帝王之道的一部分…………
赵旭需要经历战争的洗礼,赵昀同样需要,这个孩子没有他兄长的命好,但才智过人的他却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到。
赵祯希望他在这场亲历的战争中明白一个道理,想获得胜利必须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以及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这不是希望他参与皇位的争夺,恰恰相反而是告诉他没有这个实力。
战争开始的时候赵旭是兴奋的,赵祯看到了这个孩子在不断的从四书五经以及文人描绘的礼法世界中挣扎出来,如同破茧而出的蝴蝶,现实和热血在不断的啃噬着环绕在他四周由文人努力编制的茧。
赵祯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在如何选择自己未来道路的时候也曾经经历过的挣扎,是延续历史做一个仁宗皇帝,还是开疆拓土的中兴之君,赵祯自己选择的后者。
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文人气质的君王,这样对大宋现在的发展并没有益处,大宋不单单需要一个守成之君,更是需要一个敢于作战的君主。
这不是赵祯所决定的事情,而是大宋在发展的本身自己所决定。
未来大宋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利益纷争,即便是没有了辽朝,即便是没有了西域,世界上的其他势力还有很多,大宋周边的不安定因素还有很多,这些都会促使皇帝做出改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