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重建“宝船编队”

“咯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求之不得,咯咯。”年纪最大的三女因早已与朱由校有了肌肤之亲,并从中找到了快乐,于是趁机打趣道:“莫非师兄还想让咱姐妹们一起上不成?怕是师兄的身子骨不够硬朗吧?咯咯。”话音一落,众女彼此眉来眼去,打情骂俏,似乎忘了现场还有着朱家两兄弟在大眼瞪小眼呢!

“呃……师妹们说笑了,愚兄……”朱由校面露尴尬地话还没说完,却忽然感觉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扫过周围众人,并在各自脑海中冒出了催木匠的声音:“抓紧时间干活,那‘修真大联盟’已开始来催促进度了。”

“咯咯,爹爹,您急啥呢?这不正在赶工期么?”众女不以为然,却不忘撒娇回应道:“有大师兄在呢。”

话音一落,众女虽然仍在嘻哈打闹,但也纷纷围上来审查图纸,看看当年这些“宝船”是如何打造的?

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不仅加强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给世界带去了中国的文化与技术,更比迪亚士、达迦马、哥伦布、麦哲伦等欧洲中世纪知名航海家早了百余年!

在没有现代航海技术的古代,郑和之所以能七次顺利到达印度洋沿岸各国,这都要归功于一项成熟的造船技术——水密隔舱。中国古代这项造船技术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随着“郑和下西洋”才传到西方。

“郑和下西洋”所使用的“宝船”,虽然全部都是木质结构,但最大的船长126.72米,宽50多米,并且还是用隔板隔开。隔板一般为樟木与杉木,将整个船舱横向隔成一个个小空间,而木料间的缝隙则用丝麻和桐油灰来填充,以确保隔舱的密闭性。当然,隔舱数量则根据船只大小而定。这种结构便是水密隔舱技术。

“水密隔舱”的优点显而易见:一是当船只发触礁等事故时,船舱不会整体进水而导致沉没,仍能保持相当的浮力,提高了船只远航安全性能;二是船上分舱,方便不同种的货物分类摆放,便于装卸和管理;

三是,舱板跟船壳板紧密连结,不但增加了船舶整体的横向强度,而且取代了加设肋骨的步骤,简化造船工艺的同时加固了船体,这是因为古代中国在“水密隔舱技术”的应用方面领先了西方诸国1000多年!

早在宋、元时期,该技术便已在中国民间普及了。当时,使用该技术的船只,就算某一部位风浪撞击导致船舱破洞进水,但只要将进水船舱的洞口堵住,那么整条船就能安然无恙第就绪航行于大海上 。

在缺少机械化工具的古代,堵住进水洞口的同时,只能采用人力一桶桶将水倾倒出去,费时费力不说,效果也不好。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抽水泵在远洋船上的应用已完全替代了原来的人力运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天地任我行之二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小说阁”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