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俊知道对于李治的警告未必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毕竟如今的李治看似聪慧,实则完全被关陇贵族所操控,只要他心中还存有争储之念头,就无法舍弃关陇贵族的挟制。
但他还是要予以警告,希望李治能够人情形势,不要为了一己之私,使得整个帝国陷入动荡之中。
眼下与历史上同时期不同,历史上这个时候太子李承乾的根基已经全然亏崩,只剩下一个空虚的名分,是否废黜只在李二陛下一念之间,即便最终将其圈禁,朝野上下也没有太大波澜。
然而现在李二陛下远征在外,对于朝廷的掌控将至登基以来的最低点,太子又有坚实的根基,即便李二陛下意欲废黜也势必引发一场触及帝国权力根基的动荡,何况只是李治想要争储?
若李治不顾后果,在关陇贵族的蛊惑之下铤而走险、一意孤行,后果不堪设想。
外敌易拒,内乱难平。
尤其是辽东战局不利,导致大军很可能延迟回京,一旦长安乃至整个关中因为争储而发生动荡,一时片刻难以平息,其影响足矣动摇帝国根基。
届时各方势力粉墨登场、群魔乱舞,贞观以来朝野上下呕心沥血创下的大好局面将会毁于一旦。等到中枢衰弱,对于天下的掌控失势,必然地方崛起,或许军阀割据的一幕将会提前上演。
……
李治面色微沉,沉吟少顷,轻叹一声,并未多言。
他自然明白房俊的意思,也看得懂眼下的形势,但是放弃这等千载难逢的争储良机,只为了顾全大局、稳定社稷……其中取舍之艰难,非是身临其境,只怕难以感同身受。
江山社稷,自然是重中之重,任何一个大唐子民都应当为之效死,更何况是他这等皇家子弟?
然而若是错过这一次机会,待到太子稳定局面立下大功,自己也不知还能否再有此等良机……
房俊见他神色犹豫,并未多言。
有些事情既然警告过了,如何取舍就只在于当事人,旁人说得再多亦是无法改变其心意。
反倒徒惹人厌……
*****
接下来几日,房俊忙得团团转。
兵部之公务尽数托付给崔敦礼,不仅仅是因为崔敦礼办事稳妥、心思细腻,更因为除去他之外,无人敢于直面顶撞晋王李治。国家战事频仍,兵部乃是重中之重,一旦被李治攫取权力、一手掌控,对于东宫一系的麻烦很大。
郭福善是个老好人,团结上下、为人处事都是极为稳妥的,但是缺乏锐气,难以坚持原则……
右屯卫的军械补给、募兵补充也要他过问,事关重大,务必亲力亲为。
一度非常抵触,甚至不惜自污名声,希望李二陛下能够“良心发现”,认识到他房俊就是个“棒槌”,进而取消这门婚事。
但是随后的一次次接触,令他慢慢对高阳公主改观,也终于认识到一件事。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坏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就变了。
原本的房遗爱木讷愚笨,恐有一个宰辅子弟、功勋之后的名声,却无才无德、无能无用,更不懂的如何去讨女人的欢心。
高阳公主这样娇蛮伶俐的性子,如何能够看得上这样的男子,如何甘心将自己的一生都寄托空闺?
诚然,偷和尚这种事是一定要强烈谴责、千唾万骂的,但问题在于既然她是当着房遗爱的面前去“偷”,那还能算是偷吗?
有些错误是不可原谅的,但是若能够知晓犯错之动机,那么很大可能会避免错误的发生。
事物如此,人亦如此。
同样的一个人,生长环境的不同,对于性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很多时候若是将生长环境变化一下,一个人所展示出来的性格、风格,是绝对迥然不同的。
最起码在高阳公主来说,她未必当真就对辩机爱得死去活来,只不过对于房遗爱的失望,使得她“破罐子破摔”,甘愿走出无视道德伦理的那一步。
至于说房遗爱迫于高阳公主淫威,不得不心甘情愿的看着她偷和尚……简直毫无道理。
众所周知,李二陛下对于公主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绝无可能出现公主恃宠生骄、凌虐功勋之家那等事,更何况似房玄龄这样有大功于李二陛下、于大唐的人家?
这从高阳公主的丑事刚刚爆出,李二陛下便将辩机腰斩于市就可看出其态度,绝对不能容许这等事情的发生,因为房玄龄是贞观功臣的代表,房玄龄的颜面,就是李二陛下的颜面。
如今高阳公主跟了自己,一个名满天下、才华横溢且功勋赫赫的少年俊彦,满足了她所憧憬的爱情,自然甘心情愿相夫教子。
……
夫妻两个搂在一处,虽然相顾无言,却心意相通。
高阳公主抬起手,轻轻抚摸着郎君的脸颊,泪水忍不住的流淌出来,却还拼命忍着,她不愿在郎君出征之前以泪洗面,那样不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