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微微松了口气。沈乐没有找到合用的材料,居然让他有一种“还好还好”的感觉:
幸好,这个学生的能力,还没有完全脱离人类范畴……
“……所以,我购买了新的丝绢,使用了几种处理方式。”
沈乐抽出四个托盘,按照上面的标签,给老师看不同颜色的丝绢:
“第一种,是按照《丝织物的人工老化——清洗与加固的研究》的成果,用10%wt氢氧化钠溶液,室温下水解10分钟;
第二种,也是按照这篇论文的成果,用紫外光加速老化的方式,幅照度1.20w·m2,波长为@340nm,温度为60°c;
第三种,按照《矿物颜料着色绢画的人工老化与加固研究》的成果……”
他抽出两份打印好的论文,放到旁边,以备张老师查阅。老师淡定地摆了摆手:
“不用。这两篇论文我都看过——虽然一个是材料工程,一个是纺织工程,都不用我们来审稿,但好歹也是专业相关,看还是要看的!”
唉,现在文物修复越来越不好做,被人跨专业的越来越多。
就说最近有影响力的论文吧,要么是材料学方向,要么是工程学方向,要么是信息、算法之类的方向。
反而是他们本专业,发如何进行修复的论文,不容易发大稿子,而且还经常被人说论文太水……
像沈乐这样,财务自由了,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修复什么就修复什么,想不**文就不**文……多好啊!
连他都做不到的事儿!
沈乐递论文不成,讪讪收手。他把论文放到边上,继续汇报:
“……用2%明胶,配0.5%明矾,制备胶矾熟绢,放置到150°c的烘箱中,持续老化24小时;
第四种和第三种一样,区别是,明矾含量从0.5%,调整到1%,翻了一倍。”
四张丝绢,四种老化处理方法。张老师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些丝绢的色泽,又伸手轻轻捻了捻:
“测试做过了没有?”
“润墨性能测试、抗拉强度测试都做过了。”沈乐应声递上一叠测试数据表格:
“红外光谱仪测试做了,还没找人去算,色差测试也做了,结论有点看不懂,结晶度测试没做……”
这就是隔行如隔山了。张老师仔细看了一遍数据表格,伸手:
“我画一下看看!”
最后还是要着落到感觉上。写论文,做研究的人,可能更依靠仪器反馈的数据——
特别是,那两篇论文的作者,一个是材料工程,一个是纺织工程,都和书画修复浑身不相干;
但是,做书画修复的工作者,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手,自己的感觉和经验。
沈乐奉上笔墨颜料,张老师挨个儿试笔,挨个儿用墨笔、各种颜料涂抹上去,感受了一下毛笔移动的触感与墨汁、颜料渗透的速度:
“第四种最好。不过,其实还可以尝试一下,把胶矾熟绢用水解老化、光老化的方式,再处理一遍看看?”
得,老师一张嘴,学生跑断腿。沈乐勤勤恳恳,拿出制作好备用、还没老化的熟绢,再次折腾起来:
之前为了修复画心,他本来想买十倍数量的丝绢,想想不够,索性买了二十倍。
现在看来,幸亏当时买得多了,要不然,实验做到一半,还得再下单买丝绢,岂不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