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排查再三,最终还是决定离开这里。
在临近村口的地方,几人看见了一处孤立的石碑,石碑的正面已经被风沙侵蚀,许多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柏灵从一旁捡来几片树叶,用力刮下了几块附着其上的土块。
牧成和李一如也走近来看。
看起来,这似乎是这里最后的墓志铭。
雕碑的工匠是从抚州一路逃荒至此的难民,年逾古稀,且离开涿州之后日日咯血,自知时日无多,不愿做家中的拖累,便弃了渡江的念头,主动在这江北的“小贾村”留了下来。
在他来到这里时,这间村子已经空了,只有同样从北往南逃荒、避战的饥民会短暂地在此借宿,次日黎明又起,渡江南下。
“自抚州南下,往来千里,目之所见皆鹄面鸩形,耳之所闻无非男啼女哭。
“冬令北风怒号,林谷冰冻,一日再食,尚不能御寒,彻旦久饥,更复何以度活?甚至枯骨塞途,绕车而过,残喘呼救,望地而僵,每日饿毙者,何止千人……”
几人越往后看,越觉物伤其类,悲从中来。
孩童被弃于道途之间,或是被扔进沟渠之中,一旦饿死便被分食其肉,又或像买卖牛羊一样宰杀。
有恶徒将人哄至寂静无人处动手杀之,或是自己食用,或是放出买卖;有妇人枕靠在死人的身上,生啖其肉;还有人将饿死的人悬挂在富贵之家的门口,或是割下他们的头颅来向高门讨要一口食粮……
凡此种种骇人听闻的事情,在老人南下的途中层出不穷。
“被灾之初,不过贫穷下户,本乏盖藏,无以自给,或变卖衣物器具,或拆售房屋瓦木。及至搜刮殆尽,不得不逃亡四出。扶老携幼,号泣中途,带病忍饥,踉跄载道;
“乃未几而中户之家,日食不继,亦复如此矣;
“又未几而小康殷实之家,坐食山空,皆复如此矣。
“悲夫……”
再之后,字迹已与黄沙混为一处,再不能辨了。
三人静默地站在石碑之前。
村中白骨累累,不知哪一堆是曾经的雕碑人。
顺着村子北口的石路,三人返回主路,柏灵忍不住回头,最后看了一眼这里寂寥的砖屋。
北国的秋天已经深了,草木也再不似春夏时节那样繁茂。爬上瓦墙的爬山虎枯萎凋零,荒凉一片。
寂静间,天地好像在无声地收回属于祂的土地。
人间的一切悲苦,一切争斗,一切笑语欢歌和穷途之哭,都在这萧瑟的秋风中被吹散了,吹得了无痕迹。
不论这里来年还会不会住人,等到明年的春日一到,这里又会是一片青葱。
柏灵忍不住打了个寒战。
……
离开空无一人的村庄之后,几人参照着李一如手中的舆图,发现前方大约三四十里地的位置有一处官家的驿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