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炎一口气任命了这些部族的首脑们高位,在赵炎的心中,这些人还是唐国现在需要的,毕竟现在外敌压境,内部也有很多不稳定因素,所以,现在还需要这些人来帮助赵炎稳定朝纲,而且作为一个有着现代人思维的故人,赵炎还是不习惯动不动就取人性命,毕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很重要的,但是赵炎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种简单的思维竟然会被视为仁政的典范,不过这确实也是很重要的,在这样的乱世之中能够遇到这样一个充满仁政而又英勇善战的主公,几乎是每一个读书人眼中完美的主公,既能够一展才华,又能够跟随追随的对象取得天下的政权,在史书上青史留名。
而在任命官职的时候,赵炎还将全部的任务交给了最信任的七位大臣,毕竟这种事情很是棘手,中间有着很多的学问,很简单的说,比如宣政殿的七位重臣,陈浩若代表的是赵炎的旧人,也就是代表坞堡的宁远旧将成为宣政殿大臣,韩宾和张宾代表着降将降臣和河北势力入选,高素代表山东势力入选,杨颖代表关中势力入选,裴用代表着河东势力入选,岳布代表着军方和汉化胡人入选。
既然在宣政殿大臣中,没有江左的势力,那么在宣政殿行走中就有了岑选这样的江左出身的官员,这样做为的就是平衡,而且这些人都是赵炎的亲信,虽然代表着背后的势力,但是实际上都是赵炎的人,这么做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确实有着才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赵炎要向这些地方的士族表明自己的态度,表明自己胸藏宇内,重用士族的态度。
而正是因为这一点,赵炎才能够在北方迅速的站下脚跟,不然,没有这些士族的支持,赵炎想要这么快的稳定形势,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因为多年的战乱,这些地区的士族势力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削弱,也正是因为如此,赵炎才能大肆的提拔任用庶族出身的科举士子,使得这些人充斥河北、河东和辽东官场,帮助赵炎能够在短时间里牢固在控制住这些地区的地方政权,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支持,赵炎敢于和晋庭叫板,并且在晋庭反目之后毅然登基继位,继续领导袍泽抗击胡人。
所以说,赵炎的这一切便是来源于他在辽东连续推行的科举制度,三次科举的实施使得辽国有了充足的官员储备,使得赵炎在获得河北、河东之后能够迅速的建立起政权结构,关键便是手中有着充足的地方官员,所以说,赵炎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在这些制度的支持下,心生的唐国并没有发生什么内乱,而是平稳的过度成功。
当然,唐国的建立还是在整个中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方面是羯族和匈奴人的恐惧,另一方面则是晋庭的强烈不满,他们公然宣布唐国为叛逆,号召天下袍泽共诛之,当然,他的这道命令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甚至在江左晋庭内部也没有得到完全的支持,而是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之中,丞相王导被迫下野,而江左顾家嫡长子出身的顾威成为新任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