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员的哀嚎更让人难以接受,那简直不是人的声音,”一个中**官在日记中记录下他的感受。“那是受伤后的野兽发出的含混不清的哭泣声。”
在这样的环境里,思乡之情就更加强烈。“家是如此遥远啊,如此美丽!”一个人充满渴望地写道,“只有在此刻,我们才深切地体会到家是多么美好。”
另一边,城市地守卫者们则清醒的认为思乡是他们无法得到的一种奢侈。“你好,我亲爱的帕琳娜!”一位不知名的士兵在5月17日给他的妻子写道,“我很好,没人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但我们会活下去的,我们会重逢的。战争很艰难。你从新闻中能够知道前线发生的事情。每一个士兵地任务非常简单:消灭尽可能多的敌人,然后把他们赶回东方去。我非常想念你,但千里相隔,我们又能怎么样呢?”
惨烈的巷战继续进行,而且也变得越来越残酷。
“我军占着一幢房子,敌人占着另一幢,”一名来自中国第一装甲师的一名少校营长一到斯大林格勒就在笔记本上写下这个问题,“在这种战斗中,重炮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不久他就找到了答案。在朱可夫的坚持下,红军炮兵集中在大运河东岸的深远地带,他们的用途不是炮击龙军的前沿阵地,而是摧毁敌军的交通线,以及重创正在集结准备发起攻击的敌军分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大量苏军炮兵观察员象狙击手那样隐蔽在废弃建筑物的顶层。而中国人也很清楚这些人可能带来的危险,将他们作为龙军狙击手和反坦克炮的优先打击目标。
一旦那些观察哨发现某支龙军部队开始集结,目标观察员马上通过无线电或野战电话报告给东岸的炮兵。这时的炮击强度简直是毁灭性的。
“在河的那一边,”有人描述道,“好象整个宇宙都在重炮的轰鸣中颤抖,大地为之震动。”
在战斗中,双方很快就发现在斯大林格勒最重要的步兵武器是冲锋枪,手榴弹和狙击步枪。苏芬战争中,能够在运动中射击的芬兰滑雪部队经常给苏军造成灾难性的损失。战争结束后,红军也采取类似战术,组建了8人的冲锋枪班,能够由T-34搭载直接进入战斗。在斯大林格勒,这种规模的班组被证明是近距离巷战的理想编制。在清理房屋和地堡时,手榴弹必不可少。苏军战士们把它称作“装在口袋里的大炮”。另外,手榴弹在防御作战时也非常有效。朱可夫命令部队要在每条战壕的壕壁上都要挖出凹洞存放手榴弹,以便于战时战士们能够方便取用。当然,未经训练的战士也时常面临生命危险。一名刚上战场的新兵动作失误,手榴弹爆炸杀死了连里的二把手,重伤了其它数人。还有一些人在试图将缴获的中军引信装入自己手榴弹时被炸死,这类事故的主角大部分是那些来自东欧的士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