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预料得很正确,跟吴国会盟完毕的晋君姬周带着下军和新军经由卫国返回,途中来到了卫国都城“朝歌”。
这个“朝歌”是不是殷商的那个“朝歌”吗?是的,但是有一些史学家认为“朝歌”并不是殷商的首都,而是作为一座陪都。
实际上,殷商时期的地名很少,打开地图能发现有着密密麻麻的“商”来作为地名,后面再加上一些数字。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殷商的政治中心在移动,一段时期就换一个地方。
现代有很多人拿“演义”当正史在看,也就是将的内容给当了真。这些大多出现在有明一代,当时的作者可没有网络资料能查,写的人一般也是非常穷困潦倒,很难找到正儿八经的史料。
那么,有明一代的家是根据自己个人所知道的历史,加入了多种元素在创作作品,相同的地名出现在错误的地点,能够原谅的吧?
在那一部《封神演义》中,作者许仲琳认为“朝歌”是殷商最后的都城,并且帝幸**在了城楼之上。
生长在殷商时代的人会很严肃地说:其实当时并没有城楼这么一种玩意。
即便是到了春秋中叶,诸夏各个列国在建造防御设施依然没有添加城楼,城楼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则是很难考询了。
晋君姬周和随行四“卿”得到了卫国以孙林父为首一帮贵族的热烈款待。
由于卫君卫衎亲征齐国的关系,设宴的地方并不是在卫国的宫城,选在了孙林父的宅院之内。
孙林父是卫国的执政,算是一个权臣,一直以来也就跟卫君卫衎不是那么对付。
他提议召唤来“交响乐团”的时候,遭到了晋君姬周的拒绝。
这是晋君姬周受到了师旷的影响。
师旷曾经点评过卫国的音乐,认为卫国音乐是一种“亡国之音”,理由简单到令人发指,就只是卫国的音乐节奏非常轻快,一句“靡靡之音”就给扣在脑袋上。
卫国建国的历史比晋国还要长,他们一开始就有资格拥有自己的“交响乐团”,来源正是周王室。
直白点来说,卫国的乐曲就是继承自周王室。
一个啥都不是的人,评价了存在近六百的音乐,再张嘴就是“亡国之音”,真的是太了不起啦!
这就好比如一个谁都不认识的人,本身又没有取得过任何一个方面的成绩,敢在音乐节目上点评天王巨星,并且是怎么难听怎么说。到底是谁给了他(她)那样的勇气???
师旷的评价大致上就是:听那种音乐的人都不是好人,卫国迟早要完。
真正的事实是,卫国君臣已经听了那样的音乐接近六百年,每一年都在亡国,结果六百年还没给亡了。
师旷要是知道周王室的众分封国全完蛋,秦一统天下就是没攻灭卫国,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