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恍然醒悟,原来这次没有赢家。李世民坐庄,通杀了!无论是门阀还是勋贵,他们都成了李牧的‘陪葬品’,李牧用避走洛阳,换来了皇权的大胜。
由此,不少人开始阴谋论了起来,这件事自始至终,是不是李牧和陛下定好的一计?目的就是打压门阀和勋贵?若这么想,似乎也不是一点儿不可能。
不过,虽然心里头这么想,但是前车之鉴不远,敢公开讨论的人还是没有。私下的讨论,也上不了台面,没有掀起波浪来。
在“群龙无首’的这段时间,朝堂上也罕见地出现了久违的和平,各方势力不再互相攻击,而是各自做好本职的事儿,生怕再被李世民抓到小辫子。
李牧走后次日,唐俭也启程去蜀州赴任了。唐俭在朝堂为官多年,一直都是老好人,又掌握着民部这样的财神衙门,无论是门阀还是勋贵,跟他的关系都非常好,唐俭这回虽然看起来是被贬了,但他简在帝心,指不定哪天就又回来了。加上唐家的势力庞大,还真就没有敢笑话他的。
送行的人也是不少,只是见到孙氏的马车的时候,还是难免指指点点。孙氏偶尔听到几句,心中的愧疚更深,唐俭便安慰她,唐观看在眼中,心里倒生出了几分羡慕来,人到了老年,还能有这样一份感情,确实也是难能可贵。
唐俭走后三天,李孝恭也去定襄赴任做大都护去了。本来,定襄都护府是不具备设置大都护的资格的,因为但李孝恭是郡王,他的规格摆在那儿,若启用他,无论是从资历考虑,还是身份考虑,必须得是大都护。多一个大字,品级就不一样了。都护为三品,大都护则是二品。武将之中,这就是最高品级了,也只有如今身为尚书右仆射的李靖可与之相提并论。
但李靖之前做过李孝恭的部下,资格上李靖是绝不敢与李孝恭比拟的,除了当年的天策上将李世民,李孝恭说是当朝第一人也不为过了。
李崇义没能跟李孝恭一起走,而是进入了崇文馆陪伴太子读书了。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将军领兵在外,必留长子做质子,不止是李孝恭,李绩也是如此,若李孝恭一定要把李崇义带在身边,即便他没有反义,也会有人参他一本的。
这都是十天前的消息了,李牧收到这些消息的的时候,人已经到了洛阳,只不过,他目前的状况,略微有一点儿糟糕。
……
长安距离洛阳并不远,就是道路有点曲折。走水路要过三门峡,走陆路,也是九曲十八弯,路况不是很好。这也是为何,长安城的粮价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运送粮食,是从下游到上游,逆水行舟,很多路段要靠纤夫,运输的成本提升,分摊在了粮食上,粮价自然就要高一点儿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