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绍仪忍不住说道:“政府不是开办了培训班么,难道没有效果?”
阎锡山忍不住苦笑道:“要说没有,那是扯淡,但是说实话,效果真的有限。我们抽调的授课人员有些是企业家,有些只是眼界开阔一些的老师。各地办厂条件不一样,想要很快把找到路子,难度不小,另外那些干脆不懂经营,胡说八道,恐怕只能帮倒忙。”
张廷兰一听,脸色也有点不好看,阎锡山的话让张廷兰想起了后世的一种现象。教别人成功,你就成功了;教别人发财,你就发财了。
虽然张廷兰提出要办培训班,但是靠着一帮本身就稀里糊涂的人,怎么能指出一条明路?从小农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中间天差地别,想要一步就跨过去,难度还是太大了,不是一蹴而就的。
王永江也忍不住说道:“的确这是一个要紧的问题,我们一面缺乏资金投入,一面却又找不到投资渠道,就好像血管被堵住了一样,循环不畅,可是要命啊。”
“但是企业家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那要靠着自己去拼,去闯,去找路子。”唐绍仪也忍不住说道:“政府能帮一点忙,但是主要还是靠自己。”
大家都忍不住低头思索,一时还没有主意。张廷兰沉吟半晌,突然笑道:“我倒是又一个办法了,既然自己没有合适的,那不妨就从外面引进!”
这时候黎元洪也凑了过来,忍不住说道:“这恐怕不行吧,要是让那些洋人都进来,岂不是开门揖盗么?”
“当然不是洋人了。”
“那还有谁?”唐绍仪也皱起了眉头,然后眼前一亮:“拙言,你是说用海外华人么?”
“没错。”张廷兰笑着说道:“南洋华人几百年前就背井离乡,前去闯荡,很多人已经经营了几代人。在那种条件之下,他们很多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工厂,种植园,成为了南洋的富商。国内要是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让这些人回国投资,我敢肯定,一定会快速见效。有了他们作为榜样,就能带动更多的人!”
利用华侨华人,来投资办厂,这可是后世的成熟经验,开放初期,就是这些华商回国投资的。
而且现在还有一个很好的契机,张廷兰在背后策动了南洋华人独立,造成了冲突越来越严重,不管是英国还是荷兰,都对华商有严重的不信任,经常审查,到处找麻烦。很多华商的经营空间越来越小,这时候国内给们开了一扇大门。这些人多半会踊跃回国。
听到张廷兰说出了这个设想,王永江就忍不住揶揄的说道:“拙言也读过厚黑学不成。我怎么感觉有点像补锅法的味道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