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过三”这个俗语把
“三”当作大限,意指同样一件事不能连做三次,谓凡事都有限度。中国人约定俗成地将
“三”做个关卡,以字为例:三人为
“众”(注意此字并非现今的简体字,古已有之)、三木为
“森”、三水为
“淼”……以
“三”做界,区分单个的人和群众、单个的树木和森林……以词为例:三思、再三、三伏、三军、三鲜、三藏、三只手、三不管、三家村、三级跳、孟母三迁、三从四德、三长两短、三姑六婆、三缄其口、三顾茅庐、三朝元老、三教九流、三头六臂、三生有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能写出上百强调
“三”的大界词语,改二显少,变四嫌多。早在春秋时代,孔夫子便在《论语》中引述
“吾日三省吾身”,说每日三次详查自己过失,把三作为适当的界定数字;孔圣人还有句名言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将三人作为限数。二人的话,另外一人必是师有点牵强,超过三人不足以说明师之广泛存在,故有三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可称自己老师。
细琢磨,教人谦恭尊重他人很有道理。
“事不过三”至今被人常挂在嘴边。朋友三次失约或三度恶语相向,大概可说明他不看重你的约会或不再是挚友了。
《故事中华词汇》正文 九:“事不过三”为极限 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
内容更新后,请重新刷新页面,即可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