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省留存之粮,借令全输,不足供禄米之半。
而明末时天下各地卫所军户,早已糜烂不堪战,可各地卫所却还有一大部份需要拿月粮的守城兵,屯田的军户根本供应不了,还得州县补贴,养了百万兵,结果不能战,却还得往里贴大量的粮食,他们还占据了大量的屯田耕地,不但没能给朝廷缴税纳赋,反而是个无底洞。
仅宗室和卫所供军,这两项,就压的明末朝廷的财政不堪重负,透不过气来。
而明末还有一大开支,就是宫廷。
内宫宫女九千,这个数量是比较真实的。
太监杂役十万嘛,倒是比较复杂些,其实明末的宫廷太监,因为机构众多,不仅仅是在紫禁城服侍皇帝,他们有十二监,下面还有诸多机构。
隆庆年间,工部的一份报告里曾说,南北二京,内侍实一万二千七百二十九员,此后这个数字还在不断膨胀中,万历元年一次就选净身男子三千二百五十分拔各监局应役,六年又收两千多名,十一年又收两千,十六年又收两千,二十九年,又收三千。
仅实录上不完全统计,崇祯年间就增加到三万多。
内织染局下,宦官和劳工多达一万一千五百多人。
宫廷人员还有大量医官,崇祯初年,官医增加到五百三十三人,而文思院官匠人数,也增加到近三千二百名。
明末锦衣卫数量更是多达三万四千四百余人。
此外在外镇守的太监、江南织造等的太监等,也数量众多。
当时仅在京中,供给宫廷、内侍的钱粮丝布瓷器等的数量,就差不多是十万人的标准的。
仅宫里长随以上内侍,就有两万多,而长随以下的还有很多,不住在宫里的各监局下属的太监、长随等内侍人员,数量更庞大。
当然,这里面真正净身的太监了就两三万人,其余的是隶属于十二监下的人员,都是为皇家服务的。
嘉靖时负责宫廷供应的是光禄寺,岁用银三十六万。
刘宗周说的宫人九千,太监十万,其实不够严谨,实际情况应当是宫女数量差不多,但太监十万是不可能的,当然如果把整个宫廷和为皇家服务的这些宦官机构下的随从甚至临时工算上,也大差不差。
虽然经制额不多,但就算临时工也终究是要开销的。
二三十万宗室,六七十万卫军,加上近十万的宫人内侍等,这三样的开支确实是非常大的,朱以海几刀砍下,不断精简,节约了大量财政开支。
现在,朱以海设了南京应天,东京奉天、还有绍京绍天,设了三个都城,但三处宫里加起来的宫人也不过千,内侍数量也大大减少。
特别是对原十二监做了极大的精简,新增设了内务府,将许多事务移交给内务府,特别是原来诸如织造等许多这种皇家手工作坊等,如今基本上都划到内务府名下,并采取的是类似半独立的经营模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