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年的反复思虑,朱以海最终还是没有采用朱元章的那种大分封制,但也没再沿续他称帝之初时对宗室的苛刻对待。
汉晋的大分封,都造成过藩王内乱,削弱朝廷,威及帝国。明朝的大分封在朱棣之后改成养猪,无数宗藩子弟,对朝廷毫无贡献帮助,纯粹成养猪,既害了宗室也苦了朝廷,都是不可取的。
而像唐宋甚至后来满清那样,把宗室圈在京师不放出去,也不可行。
朱以海既希望宗藩能够为国出力,屏藩朝廷,也不希望他们危及中央,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打算高级宗室实分封之制,比如皇子十岁册封为亲王,十六岁后授封一块封地,然后就藩之国。
但为防宗藩割据甚至叛乱,朱以海最终是决定亲王只给一个县为直接封地,且都要封在传统的汉地十三省以外之地,传统两京十三府不封。
封边疆之地,给一个县之地为直接封地,另外给予封地所在一个府的监察权。
亲王最多五百人的护卫,以及封地内不超过三千人的团练民兵。且那个封县,也只是给了土地等所有权,其治民之权,民政征税司法这些权力都没给他,他只是有监察权,以及严格规定数量的护卫和民兵统领权。
但要调动护卫、民兵,须得朝廷批准,否则护卫、民兵禁止出县。
亲王就藩后,也要定期入京朝集,要接受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察,甚至所有封地,也还是得纳田赋地丁,缴纳工商等税的。
这个分封,其实给的权力不多,能过问本地府县的事务,有监察权,没有直接治权。
相比起以前那种养猪,要好些,算是大明朝廷在地方上的一个备份。
亲王之子,嫡长子封为世子,将来降一等袭为嗣王,其余嫡子,则降三等,袭为国公,十岁授爵,十六岁授边疆一乡之地镇守。其余庶子,则降五等为侯,封地十里,伯爵封地一个庄园。
亲王之爵,虽世降一等,但降至侯爵不再递降,以后世代为侯。
以汉王为例,他是皇子首封汉王,那他嫡长这系,如无功勋特旨,便要世降一等,一直降到侯爵,就不再降了,嫡长一系就代代是侯爵。
而他的其余嫡子、庶子,就一直往下代降,降到男爵以后,就降为庶民皇亲,不会有世袭不替的爵位保留。
汉王孙子辈就会更复杂一些,长房嫡长孙降一等为郡王,其余嫡孙降三等为郡公,其余庶子降五等为伯爵,曾孙辈便是嫡长是国公,其余嫡曾孙是县公,其余庶曾孙是子爵。
到玄孙辈,嫡玄长孙是郡公,其余嫡玄孙是县侯,庶玄孙就是男爵了。
到了第五代的来孙辈,庶出的就已经降到底,就不再授爵,而是成为出五代的红带子皇族子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