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迷”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第36章能远洋的福船

两汉时代,中国的造船业出现了“井喷”现象。

如美事史学家杜普伊曾所说:“在公元1世纪到3世纪,随着古罗马的衰落,世界造船业的领先位置,落到了中国人手里。”

这时中国古船的“新科状元”,便是著名的汉代楼船。

楼船,就是高大如楼的大船,其样貌也名副其实。

汉朝的楼船,船体分三到五层,船上建楼,因此称为楼船。

通常高达十余丈,比如东吴孙权的楼船“飞云”号,可承载三千名士兵。

在中国楼船面前,古罗马、希腊时期的所谓“桨帆船”,彻底成了小儿科。

人力驱动上,西方战船划桨,中国楼船摇橹,划水效率和推进速度远胜于桨,因此楼船的人力驱动速度,比西方船快得多。

在航行操控上,西方人多用侧桨,中国楼船已开始用舵,比起洋船来既省时又省力。

更大优势是船体和船帆,中国楼船船底为平底,船身似矩形,不但可以避免搁浅,同样的船体容量更大。

此外,中国船帆抗风暴能力更强,多根桅杆交错配置,能克制逆风行船,还能增大航速。

实战效果也比外国好,武器配置主要是硬弩和投石机,在这两样武器的专利技术上,中国同样全球领先。

中国水师的所向披靡,从此开始。

汉朝后中国历代造船师开动脑筋最多的,是“风力大小无常”问题,船造大了开不动,造小了不经刮,开慢了耽误事,开快了容易翻。

在这样的“纠结”中,从南北朝至宋元,中国造船业突飞猛进。

“纠结”出的成果很多,例如南北朝最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开发了“千里船”,尝试淘汰船橹,改用人力踏板。这种船用踏板驱动,是现代轮船的前身。

到宋朝,“纠结”已久的中国船终于突破原有活动范围,成功远航到非洲东海岸,最著名的就是南宋时期的中国“大福船”。

比起中国古船演变中各种细节上的改造,福船最大变化在于俩字:骨架。

南宋时的中国造船业,已有了“龙骨结构”理念,造一艘船首先要“定龙骨”,即以贯通首尾的龙骨支撑船体,就像人有了骨头能站得牢,船有了骨头,也就行得稳。

有了骨头的大福船,成了当时地球上最稳的船。

风帆设计上,采取四桅帆船的方式,行驶速度更快———以上诸种,都是西方人在几百年后才实现的。

这样的船行在海上,又安全又不好惹,自然畅通无阻,从唐至元,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期,同时代的阿拉伯国家,因此有了一句著名的谚语:“为人做事,要像中国船航海一样。”

宋军车船发挥威力,是在绍兴三十一年,即公元1161年的采石之战中,席卷淮南的完颜亮率领金军饮马大江,准备南渡,却遭“迅驶如飞”的宋军车船堵载,以失败告终。战后,官府统计征发的民间踏车夫,就有六千三百人之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免费阅读全文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