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回到了生活十七年的山村,这十七年他做了什么,即将揭晓
~~~~~~~
幽州常山郡,青山村。
青山村因为背靠燕山余脉,青山淼淼而得名。
在大晋的地图上,你根本找不到这座隐藏在脉脉群山中的小山村。
就连常山郡的地图上,也寻不到这村子的具体位置。
只是每年,都有猎户从村里出山,来县城买卖皮毛、货物。
村子在不大,只有六十余户,三百余人,而在王烈刚出生的时候,这里不过才二十几户山民,不足百人。
因为位置偏僻,前两次王浚和石勒在常山郡的战斗,都没有波及到这里。
也因此,附近城镇乡村的居民陆续逃难搬迁到这里,在王烈离开村子时已经有了四十几户居民,将近三百人。
但就是这样的规模,在饱经战乱,人口日益稀少的西晋末年都相当于半个镇子大小了。
不过,相比其他地方的民不聊生,青山村的村民靠山吃山,到也过的逍遥自在。
村里的居民大都以打猎、采药、出售山货为生。不说人人都能进山打猎,但青壮甚至女子,人人都射得弓箭,民风彪悍之极。
若要真是拉出去打仗,全村三百人,至少能拉出一队人马做战争之用。
只是,这些村民大多善良淳朴,又都家有老小,因此当日王浚在常山郡募兵,除了王烈孑然一身前去投军,其余人却都选择了继续留在山村。
当然,那些和王烈自幼相随的伙伴也想和他一起从军,这些人的家里也并不反对,但王烈却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王烈不想自己这些兄弟姐妹卷进战争,更希望这里能作为他最后的后盾,一旦入军,谁也不能保证他们能被分配在一起,而一旦这些伙伴进入炮灰营在战场上遭遇意外,王烈十几年的心血岂不是白费?
王烈走时,双方依依惜别,说好王烈在军中立足后就写信告诉他们,他们好去投奔。$$
转眼,一年多的时间已经已经过去。
王烈回到了家乡,却已经脱下了大晋的军装。
他儿时的伙伴,包括村中长者,都曾表示:若王烈将来有求,只需回到村子,村里的人必定竭力相帮。
当日种种,犹在眼前,想到这些在山村的温暖片段,王烈的脸上浮现出幸福的笑容,那些与世无争的老幼,那些一起成长的伙伴……如今,即将与他们重逢。
~~~~~~~
天黑透的瞬间,王烈一行人终于进入了青山村的范围。
离着很远,王烈就咧开嘴:“前边再拐过一个山头就能看见村子了,咱们村子不比其他村子,一到晚上都有光亮的。”
其时百姓穷苦,尤其是乡镇,若非豪强大户,天黑很少有一直点灯的习惯。
有那时间,早就摸黑睡觉、造人生娃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