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重要的,在建隆八年的大汉朝廷,赵王刘昉依旧是刘继礼在政治上最坚实的靠山,如今,这座靠山也被天时摧折倒塌,已经很成熟的刘继礼,怎能不感到悲痛与忐忑。
在当下的大汉朝,太子刘继礼的处境实则是有些尴尬的,李皇后早崩是最关键的一个因素,而刘继礼虽然早早地就被确立了太子的地位,但现实的政治环境导致,他的太子之位并不是那么稳固。
中宫有个杨皇后,并且早在端拱二年(1016年)李皇后还在时,就已经给刘文济生了个幼子刘继英,随着其不断长成,对刘继礼地位造成冲击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事情。
同为嫡出,内有正值盛年的皇后,外有杨氏显贵,而刘继礼虽有嫡长的大义名分,多年下来也积攒了不少的声望,但都无法掩饰其实力不足的缺陷。
在母族方面,从九原侯李万超传下来的李氏家族在帝国诸多权贵中,只是很平凡普通的一年,最近一些年有所起色,也是因为沾了李皇后的光,一些子弟得以出仕要职。而这些人,能给刘继礼提供的助力,显然不够。
因此,聚拢在刘继礼身边的支持者们,除了东宫僚属与李氏家族外,只有一些坚持嫡长正统的保守派官僚们,而这一批人的成色,或许连康宗皇帝任太子时在朝廷中的支持者都不如。
毕竟,大义与正统,也需要足够的实力来支撑。作为太子太傅的刘昉,在过去的这些年,也是东宫支持者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帜的倒下,对刘继礼的影响,远比表面呈现的要深重得多。
当然,太子之事,最终还得看皇帝的决定,当今天子刘文济在这方面,显然拥有最终决定权。若提起刘文济在此事上的态度,至少在建隆八年,是绝对未做任何他想的。
对于自己的嫡长子,刘文济显然也是有特殊感情的,以其谦逊、端重、孝敬类己,同时也对刘继礼寄予了厚望,这一点从东宫的配置就能看出,一应人员安排,都很实在,不是勋贵之后,就是一时俊杰,辅以老成干才,让刘昉给其当太傅,就是对刘文济这种寄望最有力的诠释了。
即便在建隆八年,从一个皇帝的身份与权谋角度出发,刘文济也会坚决地维护太子的地位。一为江山社稷、帝位传承稳妥有序着想,这是一个帝王的使命,刘文济也具备这方面的责任心。
另一方面,杨氏家族已经是当朝第一显赫外戚,当年立杨氏为后,也是为了引杨氏为援,制衡不满勋贵。尊重、利用有之余,也不可能没有防备,已经给了杨氏无上尊荣,若是其子再成为太子,那这天下岂不成杨氏的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