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阁”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世宗篇40 后、王之逝,帝国十年

与此同时,刘文济又在长安、成都、长沙分别设立西北、西南、中南三大学校,模式如出一辙,将“专吏专才”的理念进一步推行下去。

虽然很难有准确的官方统计,但建隆时代的帝国官僚阶级,其整体素质是向上提升的,同时驭民能力与犯罪手段也在不断升级。

同时,能走上高位的人,还得是一些“全才”,要么就是背景深厚。而随着基础吏员数量与质量的提升,“吏转官”这一条仕途路径,也在不知觉间,打通了许多关节,并不像过去那般困难了。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皇帝刘文济所倡导落实的吏政学校,并不可能太纯粹,其中贵族也好、庶族也罢,那些势力群体,都在往里伸手,施加影响力,上下对权力利益的争斗比拼,转移了一部分战场罢了。

这同样也是一种妥协的结果,没有权贵阶级的参与及支撑,所谓吏政学校,根本办不起来,也推广不管,就是刘文济自己在早年都只是“权贵”。

在吏政治学校于全国范围内全面开花之时,坐落在京畿的帝国政法大学堂,毫无疑问是所有学校之魁,从中诞生的政治明星也最多,曾公亮、包拯、富弼者,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帝国上层阶级日益固化的时候,刘文济的吏政学校制度,一方面在加速这个过程,另一方面也在事实上给了天下寒门庶族更多可能,上升渠道并没有完全关闭,即便这条通道在不断狭窄化。

这个过程中,庶族官僚群体在壮大,学阀势力也在壮大,同时地域之间的歧视与党争也不可避免抬头。勋贵官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后,同样有一批有能力的人冒头了,石元孙(石守信之孙)、张文蔚(张永德之孙)、李光辅(李筠曾孙)等,而他们凭借着祖辈的积累,迅速跻身高位。

文官选材越发热闹的同时,军事院校也在刘文济的推动下得到了极大发展,堪称是突破性。帝国的“中央军校”源远流长,最早能追溯到世祖时期的奉宸营,但严格地进行专业分科,却是在建隆时期,即便只分了步兵、骑兵、辎重、工兵、炮兵五大类,这也是帝**事历史上的一重大变革,这是里程碑式的。

而除了坐落在东西京的两座“皇家军校”,在东南西北诸方的核心城市,附属的军事指挥院校,也同步展开。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军事学校的生源,其中一半出自帝**队,剩下一半,名义上自社会上征募,但其中绝大部分,都被军功贵族及将门子弟包圆了,若非刘文济划定了一个“10%”的红线,有志从军的普通人家是很难通过军校这一条路实现出人头地的抱负,更遑论阶级跃升了。

比起文官系统,军事系统总归是天翻地覆的差别的,其封闭性、传统性与保守性是极其顽固的,在和平年代,这是个跟需拼资历与背景的地方,能力只是一个基础。

当然,一定程度上这也保证了帝**队的稳定,方便朝廷掌控,虽然是与勋贵共掌其权。但即便如此,依旧有一批庶族将领,在这十年内于军中抬头,比如种世衡、狄青,尤其后者,可是彻彻底底从草芥一般的行伍士卒,一步步成为大将,入得天子耳,上得黄金堂。

人才的选拔任用之外,刘文济最大的精力,则在财税上,通过对盐务改革以及土地整顿来实现。这两件事情都不好办,尤其是后者,刘文济是用了足足十年时间方才梳理出个结果,初见成效。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小说阁”免费阅读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小说阁”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