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雍熙早期开始,从漠北契丹辖下,东迁南下,归附于饶乐国,对于这种情况,漠北契丹自是设法阻止,一度引发动乱,还是在耶律隆绪于王廷召集诸大贵族、部落长,进行了一番减税动员,降低部民负担,又在大兴安岭褶皱带西缘的丘陵地区建立了严厉的军事管控后,向饶乐国的人口流失方才得到真正控制。
但即便如此,前前后后,饶乐国也从漠北契丹薅了近十万人口,极大地弥补了丁口子不足,增进饶乐之发展。但漠北契丹的血,也在漫长的岁月中,快流干净了。
到建隆时代,漠北契丹虽然仍是漠北草原上一霸主,却已肉眼可见地衰落腐朽,尤其在与乃蛮金国崛起之势相对比的情况下,更是相形见绌。
众多内外在的因素导致,当刘金以侵国之兵东进之后,漠北契丹的抵挡,只会越发无力。到建隆三年中秋之时,漠北契丹已经陷入全面的崩溃,契丹人对漠北广大草原及诸部族的统治,彻底被掀翻了。
这一场“辽金之战”,持续了四年时间,能坚持这么久,也得益于耶律隆绪的苦苦支撑,只不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这个时空的耶律隆绪,还算不得巧妇。
不过,耶律隆绪却也不负“大契丹王”的尊严,虽则金国兵锋强劲,金王刘金更是狡猾多智、勇猛善战,但从始至终,耶律隆绪都没服过软,一直坚定坚决地领袖契丹军队与之力战。
四年间,双方在漠北水草丰茂之地,进行了大大小小几十次战斗,不过起关键性作用的只有两仗。第一仗发生在建隆元年秋,刘金在讨灭契丹于乌孤山以西众多部族之后,亲率五万金国主力东进,与八万契丹大军会战于土兀刺河上游地区(大致在今乌兰巴托)。
那一仗,由耶律隆绪亲自率领,集中国中精锐,也赌上国祚气运,意欲一战而定乃蛮。耶律隆绪从小就成长在一种内忧外患、极度压抑的氛围中,土兀刺河之战,也几乎把他一生的豪气与烈性都打出来了,决战开启之时,甚至亲自带领皮室军冲杀。
只可惜,今时之契丹军队,是一支丧失了当年魂胆,并且已经泯然众人的军队。作为契丹王,耶律隆绪虽然鼓足气力,起到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金兵则不同,不只有严格的训练,还被刘金以严酷的军法约束,同时还具备一个上升期国度的精气神,尤其是五千白虎军(刘金的近卫铁骑,集金国最精锐的军队,也是一群杀戮机器),一旦冲锋起来,往往不怎么费力,就能冲垮契丹军队。
前期的试探、纠缠不算,真正的决战只持续了一日不到,即以契丹军的大败告终,耶律隆绪率领残部狼狈东逃,金国则趁势追击东进,将漠北中部地区纳入掌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