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纯属胡扯,大秦的地方官吏,最喜欢这样的案子,而且还在这样一个时节。只要揪住了,就别想让人放手。
这可是一举成名的大好机会,同样也是最有力的筹码。
多年之前,赵石的大舅哥可不就被个县令给押在牢里,为的还不过是几亩荒田这样的小事?
这个呢,一个是因为大秦吏治确实清明,二来呢,也是由于官员有着操守,他们注重的是治下或者乡里风评,一旦在任上有了刚正不阿的名望。那么,对于他们的宦途会有着极大的助力。
不管得罪了什么人。上官也只会褒奖,不会打压。
而这事,没闹到朝野尽知,由此,李承乾的政治价值确实也得到了体现,他将这事压下来了。
这十分的不容易,赵石可以想象,老李到底被闹得有多焦头烂额。
李承乾无子,李氏一门也就这么一个继承人。
可以想象,在这个时节,一旦闹的路人皆知,李承乾这个侄儿李清会落得怎样一个下场。
于是,也就有了李承乾的自动请辞之举,这同样是一种妥协,咱和李圃一样,自动请去,杀人不过头点地,若再折腾,这个位子咱还就厚着脸皮坐下去了。
侄儿犯法,最多他也只是个上书请罪,陛下申饬两句也就完了,还动摇不了他枢密使这个宝座。
正好,皇帝陛下也需要平息文官们的怨气。
赵石觉得,老李这是赶上了,实在是倒霉催的,怨不得旁人。
其实也正是因他无子,在请辞之后,才会得到这样的恩遇,李清流放榆林,而李承乾的封地,正好在榆林。
前因后果也就很清楚了,旁人的雾里看花,在赵石这里却轻松做到了洞若观火,这就是权势的好处。
知道了来龙去脉,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就能屹立不倒,这都是相辅相成的因果。
而成武七年六月,不但李承乾收拾收拾,干干脆脆的离开了长安,长安豪门郑氏家主,郑老爷子也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儿。
这位老大人的身后之荣,自然非是李承乾之流可比。
赐爵,恩荫,追号等等一概不缺,礼部办丧,文武百官皆至,皇长子观礼,前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亲自撰写的祭文,尊荣之处,犹胜于当年同门下平章事杨感死后。
甚至加上去年时去世的两位大将军,都不如这位来的荣宠兼备。
郑家办丧办的非常盛大,可以用轰动成安来形容,这就是郑家的底气。
但在赵石看来,这也是郑氏一族最后的辉煌了。
郑家闹分家已经闹了些时候了,郑老爷子一死,所谓的长安郑氏也进入了倒计时,到时候,长安估计会多出许多姓郑的大小门户,长安郑氏也再不能以一个整体出现在人们面前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