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后勤部左都督李昌龄也半垂眼帘,微微颌首。从派出去的参谋反馈来看,东北面肯定是没办法打的,除非一座座大城堆过去。蒙古方面也好不了多少,除非明军也能像蒙古人一样边游牧边打仗。
说到底,大明是个城池文明,如果没有了城池的依托,根本没办法长时间生活在野外。
文官那边自然很高兴听到技术上的不可行,没有出言阻止。
吴甡希望自己在首辅任上见到“中兴”,而打仗是对治政的一票否决,从未听说过哪个中兴之朝、盛世帝国,一边还在打仗的。
孙传庭因为扩军速度跟不上而不赞成打仗。他是文官之中的异类,早早就无师自通学会了抢大户建军队,但他也不能摆脱文人的惯性思维,谋定而后动。现在出兵蒙古肯定不算是“谋定”。
蒋德璟近年来治水颇有成效,尤其是在黄淮上游植树造林稳固水土之后,去年的黄淮水患明显轻于往年,起码很多地方的百姓来得及迁徙规避,而不似以往洪峰一来,连逃的机会都没有。
有这样的德政伴身,蒋德璟自信百年之后都能有个好名声。所以嘛,国家有限的资金就该投入到这些能看得见摸得着有利于民生的大工程之中。
后面三位新入阁阁老也都各有打算。
这事其实就是济州岛事件的翻版,如果不是这回吴甡安排的细致,使得孙传庭和蔡懋德不能公然表示反对,恐怕内阁自己就先闹起来了。
“三个军,十万人。打蒙古未必就那么困难。”秦良玉道:“如今军心正盛,若是五年不战,这铁打的军心怕也要锈蚀了。”
朱慈烺点了点头。这是他会议开始以来第一次表态。
总装备部左都督王世钦坐在将官之末,道:“实在不行,第一军也是可以调到蒙古的。”
尤世威瞪了一眼王世钦,倒不是因为他说的是实话,而是侵犯了总参谋部的职权。王世钦自知失言,生硬地别过话头,道:“如今我军还有一样利器正在定型,如果定型成功,年内就能装备一个师。”
朱慈烺再次点了点头。
王世钦说的这利器就是连珠火铳。
连珠火铳在原历史时空中以康熙年间戴梓的二十八发连射闻名,其实这种先进概念的火铳并非戴梓拍拍脑袋就想出来的,而是有明确地历史传序。
首先是万历时候赵士祯发明的迅雷铳,以五支铳管填装连射,开创了转膛连射概念。其优势很显见,一铳能当五铳用,火力直接增加了五倍。然而迅雷铳之所以没有被将军们青睐,是因为技术条件不成熟,装填困难,造型过大,无法编练战阵。
大明的军事爱好者们并没有放弃迅雷铳,仍旧在增强火力的正确思路上前进。只不过迅雷铳上配备的盾牌、斧子、矛枪等配件逐一被抛弃,最终回归其火铳的本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