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块炼铁透碳钢制造的刀,虽然比较锋利,但仍然达不到能够“斩金断玉,削铁如泥”的程度。因为这种钢的质量还不够好,炼这种钢碳渗进的多少,分布的是否均匀,杂质除掉的程度,都非常难掌握,而且生产效率极低。为了提高钢的质量,中国古代工匠从西汉中期起发明了“百炼钢”的新工艺。
所谓“百炼钢”,就是将块炼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使钢的组织致密、成份均匀,杂质减少,从而提高钢的质量。用百炼钢制成的刀剑质量很高。
“湅”,即是炼的意思。这是迄今为止发掘出的最早的百炼钢类型的产品。科学检验表明,这把钢刀含碳量比较均匀,刃部经过淬水,所含杂质与现代熟铁相似。百炼钢的品种繁多,见于记载的有:“五炼”、“九炼”、“卅炼”、“五十炼”、“七十二炼”及“百炼”。炼字前面这些具体数字的特定含义,研究者一般认为是指加热的次数,即炼了多少火。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叙述磁州百炼钢的过程,就是连续烧锻百余次,至斤两不减为止。曹操曾命有司造“百辟刀”五把,在《内诫令》中称它们为“百炼利器”。孙权有三口宝刀,其中一口名“百炼”。蒲元为刘备造的宝刀,上刻“七十二炼”。
到了明朝的中早期,刀剑的铸造工艺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旋焊工艺已经相当的成功,的工匠已经完全掌握了从中西亚传播过来的大马士革刃的制作方法,同时予以改进,出现了旋焊嵌钢和旋焊马齿夹钢等工艺。而且明代一直保持包钢工艺,只不过多在贵重刀剑上使用。
赵远对于这些并不知道,疑惑道:“兀良哈不是也有铁匠,他们做不出来?”
赵一重重点点头,道:“对,这种工艺一般直用在贵重的刀剑之上,即便是朝廷装备的寻常刀剑上面都不会采用。”
赵远沉默了片刻,拿起这半截断刃,道:“高级刀剑,也就是说这刀就是明朝替兀良哈这边做铸造的?”
赵一点点头,道:“看着刀的磨损,估计也用了好几年,而且在刀身之上之上还有个记号,请看!”
赵一指着刀身,赵远定然一看,果然在靠近刀尖之处上面还刻着一个图案,仔细一看,就好像一片竹叶一样,便疑惑道:“竹叶?”
赵一点头道:“对,就是竹叶,据小的所知,明朝廷的士兵装备的刀剑一部分是来自工部所辖的刀剑厂,还有一部是来自民间,为了保证这些刀剑的质量,若出现问题方便追究责任,这些刀剑上面都会有各自的标记,以竹叶作为标记的便是山西的秦家。”
山西产煤,因此也就带动了冶炼的发展,山西秦家则是其中赫赫有名的代表,不同于柳家,山西秦家生意主要就是朝廷,另外大同也是朝廷的军事重镇,由秦家负责兵器的后勤补给,也节约了不少的路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