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朝廷买粮,户部一共调拨了三十万两银子,其中分摊到江都,也就五万两银子左右。
按照江都原来的市价,五万两银可以买二十万石粮食左右,不过既然是官府出面,便不会只买这么多,按照知府衙门给出的价格,这一次江都的粮商仍然要给二十万石粮食,但是官府只能出三万两银。
细算一下,大概是一文钱一斤粮。
这个价格,粮商是没有办法接受的,因为他们的成本也不止这些。
不过这些粮商家大业大,即便在这个生意上亏一些,也不会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就拿江都最大的粮商马家来说,马家一家想要拿出二十万石粮食可能有些吃力,但是马家一家出五万两银,是绝对没有什么问题的。
陈裕是个实干的知府,他很明白江都这些富商的家底,因此才会联合那位京城来的赵公子,直接昧了户部四成的银子,用六成的价格来跟当地的粮商买粮。
因为他清楚,江都粮商很肥,轻轻的宰一刀,对他们来说也就是擦掉一层油皮而已。
不过身为商人,自然是一点都不想亏的,于是乎在当天下午,这十来个粮商便联合起来商量出了这么一个对策,先是散播朝廷“征粮”的消息,然后集体涨价,想要把这一次吃的亏,转嫁到江都百姓的头上。
这是一个很常规的操作。
因为这一次,是江都知府衙门占了便宜,知府衙门是理亏的,这些粮商用官府征粮的借口坐地起价,知府衙门也不好多说什么。
只要不生出什么乱子,这个时候知府衙门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去过问一夜之间翻倍的粮价。
反正距离秋收也没有几个月时间了,只要等到秋收,江都的粮价风波就会平息下去,对陈知府的官声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最多…
最多也就是苦一苦百姓嘛。
这种事情,在各地都很常见,毕竟官府不用担恶名,做恶事,最终还得了好处,何乐而不为?
于是乎,在官商勾结的情况下,短短三天时间内,江都的粮价暴涨了三倍左右,从原先的两文钱一斤,到现在涨到了六文钱,乃至于七文钱一斤!
有意思的是,在官商勾连的情况下,双方还有互相推诿的余地,粮商说朝廷征粮,粮食短缺,他们也没有办法。
而真问到了官府,官府则会说他们不是征粮,而是买粮。
不过不管怎么说,现在江都粮价暴涨,是铁一样的事实,这种刚需的东西,卖家只有四个字。
老头肤色黝黑,呈现古铜色,显然是个干活的出身,这几天城里粮价暴涨,虽然还没有到让他家吃不起饭的地步,但是已经让他觉得有些吃力了。
沈毅对老头道了声谢,然后抬头看向眼前的粮车,在心里冷笑。
“看来这些粮商不仅不想亏钱,还想再赚一笔!”
朝廷里的官员也不是傻子,尤其是户部的官员,对于每个地方有多少粮食,心里大概都是有数的,他们从各地征粮,也会有一个大概的数目。
就拿江都来说,他们从江都征粮,都是预先订好数目,这个数目的前提是不会影响江都本地的民生。
也就是说,现在的江都,肯定没有缺粮到需要从外地买粮的地步!
先前朝廷征粮的谣言,以及现在这些浩浩荡荡的运粮车队,多半都是那些粮商故意弄出来的花样,目的自然是告诉江都百姓,江都的粮行都已经没粮食了,从而让百姓争抢着去粮行买粮,抬高粮价。
沈毅没有离开,而是默默的看着这些粮车进城,等粮车都走完之后,天色已经到了傍晚,这个时候沈毅才从即将关闭的城门出城,一路走回了甘泉书院。
书院就在江都城外不远处,步行只需要一柱香时间就能到,不过这个时候天色已经快暗了,沈毅加快脚步,赶回了书院。
毕竟这个时代治安可不太好,说不定就会碰到什么剪径的毛贼拦路。
好在一路上都算平安,沈毅顺利的回到了书院门口,正当他准备回到书院的时候,一辆马车也在书院门口停了下来。
马车停稳之后,从车上跳下来两个人。
一个高瘦,一个矮胖。
恰好这两个人,沈毅都认得。
高瘦的是范东成,矮胖的是马俊。
两个人下了马车之后,马俊走在范东成身后,笑着说道:“被老爹关了半个月,今天不是范少去我家,我恐怕还没有办法出来。”
“你家马老爷子太谨慎了。”
范东成背负双手,淡淡的说道:“事情当时就过去了,本来就没有任何风浪,何必避什么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