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宇和秦西科正在临高来回奔波的同时,诗里亚勘探队的“手工钻井队”已经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试钻。
元老院的的石油开采采用的还是在我国传承己久的顿钻技术。早在先秦时代,蜀郡太守李冰就开创了人类凿井采盐获取地下资源的历史。到了唐代,四川地区就是浅井采卤的繁盛之地,每掘一井就有成百上千人围着一处可能的卤源开口造井,场面蔚为壮观。
宋代,井盐的凿井工艺有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整套顿钻钻凿小口深井(卓筒井)的的技术。人类历史上首个超千米深井--自贡在19世纪30年代开凿的燊海井亦是顿钻技术的产物。
19世纪中叶,传教士从中国传回有关自贡盐井的打井技术的报告引起了当时欧美工业界的很大关注,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哪家矿井实现了千米以上的打井技术,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顿钻技术的改进发明专利的热潮。
元老院为了开发石油当年也是千里迢迢地从四川自贡招募来几十盐井钻工,组成了第一支钻井队。当然这也是最适合当前技术条件下的选择了。他们前前后后参与了多次试验性钻探,算是工能委手里最专业的队伍了。
开钻之前,这群矿工本来还要按照老祖宗的规矩给首长们定下龙脉,但既然坐标有了自然省去这个步骤,焚香祈福的传统还是按照四川钻工们的要求搞了一场,也让这名四川钻工对自己成功打出油来增加了几分信心……
钻井队的四川钻井工工头王大力、李天福带着工友当仁不让地上了第一口井,显然是要在首长这里露一手祖传手艺,其他组则把他们围在中间,要好好看下这些川老鼠是怎么打洞的。
散工们首先在钻井的地方整理出约二十平方米的平地,架设凿井设备。这套凿井设备基本是按盐井设备复制的,只是在某些部分做了“钢铁化”和“标准价化”的改进。变得更为坚固耐用,人力上也所有节约。
它的主要结构是碓架和平车。碓架前后各有两根立柱,用两根木料和两块木板把前后立柱连成一个整体,整体高度约为175厘米,长165厘米,上窄下宽。碓架用于支承踩板,踩板长150厘米,宽11厘米,有阻力臂和动力臂,阻力臂长32厘米,动力臂长105厘米。
别看设备土,却充分体现出工匠们在毫无科学理论的指导之下完全靠实践经验总结出的一些力学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长期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并没有被归纳总结出科学理论来。也就无法被广泛的运用。
在碓架中部,还有用两根直径4.5厘米的竹竿捆成的扶手,为踩碓时工人的依托之物——直径160厘米的平车——是为起下钻具升降扇泥筒的提升之装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