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国公徐光祚可谓是老牌勋贵了,乃旧武勋集团的领军人物,弘治十七年袭爵,至今已在位二十二年,今年还被加封为太师(三公之首),地位之尊崇,说是当朝第一人也不为过。
这位定国公徐光祚已年近七十了,依旧耳不聋眼不花,虽然瘦骨嶙峋的,但看上去仍然十分精神,而且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只见他手持玉笏上前一步奏道:“皇上,臣以为不应收回对徐晋徐大人的追封,原因有三。”
嘉靖心中一动,轻哦了一声道:“定国公且奏来!”
徐光祚清了清嗓子,振振有词地续道:“相信徐大人所立赫赫之功,满朝文武皆有目共睹,不必臣再重复叙述,以徐大人所立下的功劳,足以荣膺国公之列,倘若皇上收回其国公爵位,恐会寒了天下将士之心。
这是其一,其二,正如皇上所讲,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更何况天子乎?
其三,我朝立国至今虽无文臣获封国公,然臣以为我朝立国至今亦无文臣之武功能与徐子谦相比肩,即使是于节庵(于谦号节庵)亦有不如也。是故臣以为,徐子谦位居国公乃实至名归,并无不妥。”
徐光祚列出的三个原因条理清晰,理由充分,还专门把明英宗时期的一代名臣于谦拿出来与徐晋比较,颇具说服力。于谦和徐晋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力挽狂澜,匡扶了大明江山,不过徐晋除了匡扶社稷外,他还给大明开疆拓土了,分别建立了南洋和东洋都护府。
自打永乐朝之后,大明便基本上处于守势,领土只有被蚕食的份,就没有扩大过,所以徐光祚说立国至今没有文臣的武功及得上徐晋,那是铁一般的事实,让人无从反驳。
嘉靖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道:“定国公所言极是!”
得到了皇上的认可,定国公徐光祚得意洋洋地退回了武班队伍中。
这时,武班大臣的队列中又有一人闪出来,赫然正是咸宁侯仇鸾,他大声道:“皇上,臣亦以为不宜收回对靖国公的封赏。”
“臣附议!”泰宁侯陈儒站出来附议。
“臣亦附议!”
“臣亦附议!”
眨眼间,武班队伍中的大臣跪倒了一大半,其中既有旧武勋集团的的,也有像王林儿这些新贵武将。
王林儿的想法很简单,他是徐晋嫡系的,自然要为自家老大争取利益了,而像泰宁侯陈儒、咸宁侯仇鸾这些旧武勋却是不怀好意。
不过,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反正此时武班大臣跪倒了一大半,只剩下小部份人还站着,他们既不是旧武勋集团,也没在徐晋麾下效过力,纯粹是看热闹的。
看到武班大臣黑压压地跪倒了一大片,文官们都傻了眼,首辅金献民亦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当中!
其实不仅金献民,此时大部份文官都开始琢磨起来,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旧武勋集团明明十分忌恨徐晋的,现在却纷纷站出来“帮助”徐晋,如此反常,其中必有缘由。
在场的大臣多是久混官场的老油条,他们一开始是眼红徐晋所获得的封赏,所以一心只想着收回徐晋的国公爵位和太保官衔,脑子一时转不过弯来,如今旧武勋集团的举动提醒了他们,所以稍加琢磨便会过意来。
是啊,徐晋若得了国公爵位,看似是占了大便宜,实则不然,因为封了国公便不能再任实职了,兵权也得交出来,只有在皇帝的钦命之下才能领兵出征,平时只能待在家里当个富贵闲人。
徐晋才二十五岁,将来入阁拜相那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是,如果他当了国公就不同了,别说入阁拜相,就连实职的官都不能当了,所以说,当国公对徐晋来说其实是得不偿失的事!
难怪武勋集团如此卖力推徐晋坐上国公之位,这是明捧实贬,不怀好意啊!
明白了个中原因的文官不由恍然大悟,刚才拼命叫嚣着要收回徐晋爵位的言官都偃旗息鼓了,首辅金献民亦沉默了,因为徐晋若当了国公,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当个富贵闲人,不参与政事,对他来说显然也不是一件坏事。
此时,文官集团中却有一人站了出来,此人个子矮小,却风仪俱佳,正是詹事府侍讲学士徐阶。
“皇上,臣以为定国公所列的三条理由有待商榷。”徐阶朗声奏道。
嘉靖对徐阶的印象极好,也十分器重,从调徐阶到詹事府任职便可见一班了,因为詹事府是东宫辅臣,换而言之就是将来负责教育辅助太子的,乃未来的帝师。
“徐子升且奏来!”嘉靖沉声道。
徐阶朗声道:“其一,徐晋大人功劳显赫是不假,但封国公却是过了;其二,皇上对徐大人的追封,是在误以为徐大人身陨的情况下作出的,如今收回追封,重新封赏很有必要;其三,定国公拿徐大人与于节庵相比大不妥,没错,徐大人为大明开疆拓土,论武功确实更胜于节庵,但是别忘了,于节庵虽然匡扶社稷,但自始至终均不受爵,而徐大人如今已位列一等侯了,又岂能再破例封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