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未免也太过片面实用了!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出品格健全的现代公民,而不仅仅只是……”
“那么掌握生活的技能,是不是品格健全的前提之一呢?适之先生!”
打断胡适的话语,管明棠的脸上依然还着笑容,相比于后世的专家学生,他更欣赏这个时代的专家学者,无论如何,他们鲜少向权力折腰,有辩解、有争执,方才有进步,而专家学者对权力的唯唯诺诺,甚至于刻意屈从,所扼杀的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
“适之先生,在明棠看来,现代教育的目的,学校只担负一个使命,培养普通人;不担负培养“天才”的责任,而什么是教育?其着重点,绝非“教”,而为“育”,“育”是什么?我们可以联想到孕育、哺育、养育……,都跟生命有关。如果我们把这个“育”当成“教育”的重心,就可以想到“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结果,“教育”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就像一棵树,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这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如果只看到结果,那就不是教育。”
“难道,你所看重的不是结果吗?管主任!”
用管明棠的言垩论反驳他之后,胡适的心中却没有一丝的得意之感,他的神情反倒显得有些凝重。
“我看重的结果,并不是个人的结果,而是社会的普遍受益,教育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永远没有终极的目标,它永远朝向未来,它只是一个过程,它没有结果,没有终点。所以,在我看来,就眼前来看,我所认同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而这也是新学制的重点……”
听着依然如故的辩解,胡适心知自己是无法劝说管明棠,正像他无法说服国内教育界一样,在许多人看来,教育秉持“实用主义”完全没有任何错误可言,而在另一方面,这也是国内现状所要求的。
“但是……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专业教育可以让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在道出这番话时,实际上意味着胡适在某种程度上的妥协,或许他并不赞同管明棠压缩学制的做法,但是却又不能否认——在中垩国的无法改变教育落后的现实情况下,这种缩短的学制确实有助于中垩国在短期内实现国民的教育。
“《圣经》中说,耶稣来到世上要干什么?干三件事: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被压制的得自由。我想把这三句话用在教育上,怎么解释呢?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本来都是不了解的——所以,古希腊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教育所说的把人当成人,首先也是让人认识自己: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往哪里去。认识你自己,就是让“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就是让你看见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被压制的得自由”,指的是你真正认识了这个世界,你就会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你就会觉得,自己是活得是有自信的,是有尊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