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徐君然觉得,这话应该放在八十年代来说。
因为在八十年代,知识真的就是力量,学历真的就是敲门砖!
徐君然可是清楚的知道,自己下一届的中文系,竟然专门搞了一个秘班,就是专门为〖中〗央领导培训秘的班级。徐君然认识的好几个学弟学妹都进了那个班,rì后都成了〖中〗央办公厅的人。
由此可见,那个时代,具有高学历的高级知识人才是多么的被看重。
同样的道理,基层那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干部,也是极为被看重的。这个时候的乡镇公社之中,但凡是身上有个领导称呼的人,基本上就忙的脚不沾地,像冯红程,一人身兼组织委员和纪委委员两大重任,并不是他揽权,而是实在没有人能够帮他。这个时候李顺才等人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有什么事情他们都能够帮忙,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另外,基层的工作很复杂,有时候各个生产队的一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产生矛盾,这个时候如果请在本地德高望重的老干部出面,十有能够顺利解决。而且这个年代的老干部,他们不是那种贪恋权力的人,只不过为人民服务了一辈子,冷不丁的要让他们退二线,什么都不做,对于这些人来说,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像李顺才和高斗心这样的干部,他们一点都不在意自己的权力大小,只要能够让他们继续工作,为老百姓做事儿,这些人非但不觉得组织上是让他们劳累,反倒是觉得这是领导看重自己,觉得自己有用。
这说白了就是一种渴望被尊重、被认可、被需要的感情,所以徐然时他们也很尊重,毕竟有些事情自己出面不方面的话,让这些老同志去做,反而是水到渠成。
其实屋子里面还有两个岁数不小的领导,现在都是公社的党委副〖〗记,一个叫白山,一个叫郑友建,据说没多久就要进县人大和政协了。
说是高升,实际上也就是去养老的。因为他们不是李家镇土生土长的干部,对李家镇感情也不深。去人大政协也是因为可以提一级行政级别,去养老了。
对于这样的人,徐君然不打算得罪他们,也没有想着拉拢他们。
其实对八十年代的官员,徐君然有着很清楚的认识。或者说,上辈子因为养父的耳濡目染,再加上自己后来也走进官场,徐君然对未来几十年的官场演变,实在是太清楚了。在八十年代初,刚实行改革开放时,如果有人要请那些有职有权的官员办事,一般说来,提溜两瓶好酒、两条好烟就摆平了。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那时彩电、冰箱、组合音响都是希缺的东西,因此便成了向那些有职有权的官员送礼的首选物品。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那些送礼的人不再拿什么彩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