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赵郡李家
当苏油看见城门楼子旁手脚架的第一眼,心中立刻翻现出四个字——以工代赈!
赵郡李家,出人才啊!
不过这也是有群众基础的,赵郡李家的威望,在河中府的口碑,怕是比苏家在眉山的口碑只高不低。
因此大家才会如此听老头的话,一直到赈灾之事结束以后,百姓之中没有发生争抢偷窃物资的事情,街巷之间都很安定。
能力绝对没得说,司马光和苏油进城,老头一路介绍:“瀛洲与契丹通使,朝廷对老夫的奏报回复很快,我在七月请求从瀛洲周围多余的士卒中抽调人力,从防备河患的储备木材中抽调一部分,又调用了一万贯从真定各地购买木材。”
“自从两国和平,瀛洲以前的防御守战装备,早已经废弃了,这次正好化害为利,整饬一番。”
“新城方圆十五里,城墙上面修建了御敌的谯楼,四千六百间战棚。”
“以前的正门,过于窄小粗陋,现在也扩大了。”
“这些工程从七月庚子开始施工,计划十月完工,现在还有些扫尾工作没有完成。”
“接下来我会发人力修整瀛洲南北通道,继续以工代赈,安定地方。”
一路过来,苏油发现百姓的房屋都已经修缮完毕,倒是州衙还是草顶,只做了简单的修缮。
司马光一路赞叹,一边对苏油介绍:“当年公仪为大名府修冠氏堤,工就弗扰,民悦之,请为宰;横陇之决,护卫金堤,满岁无河患;通判澶州,鸠工构城屋凡千区,中贵人衔命来视,规置一新,惊赏嗟异,闻之于朝。明润,多多请教,必有裨益。”
几个小的早都被瀛洲新城惊得目瞪口呆了,苏油赶紧拱手:“先生大才,当年郑国子产,卫国文公,救灾举措得当,国人讴之。夫子录于《诗》,流芳百世。先生今日之德,必亦有讴之者。”
老头笑道:“赵郡苏家千里驹,早有耳闻了,你在夷人里边的声望,可不一般啊。”
苏油赶紧摆手:“阿烈瞎说的吧?”
老头呵呵一笑:“阿烈可能瞎说,唐介唐子方也瞎说?”
苏油这才想起来,唐老头入京之前就在这片做官,还烧了辽人的寨子来着。
老头说道:“君实说得有些夸张了,我兴工,救灾,其实就简单四个字——按工给价。”
“历任河工,调用民力,兴怨惹谤,其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真要是给出的工钱足够公允,够民夫生活所用,大家争相效力都来不及,哪里还会有什么怨言?”
“欧阳公与河渠司对六塔河工程的造价差别如此之大,是河渠司想用丁役之法,压根就没有想到要给这些人工钱!”
“力作之人,日给米两升,盐一两,这是起码的。可大宋丁役,地方上多把下限当做上限,还要在这个底线上诸般克扣,加上胥吏上下其手,到达力夫手上的,怕是要折去多半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