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收回离去的脚步,转身来到一段孤零零的隔墙前查看。果然,这是用青石垒砌额的火墙。
酒窖要火墙干嘛?
董库疑惑的顺着火墙走到尽头。
真的是火墙……
董库看到尽头联通。证实了判断无误后才想起配方上标注的要点,酒窖要保持恒定的温度,并附上了供暖建筑的图纸。
当时他以为这只是一个冬季取暖的设施,看了酒窖才明白,原来整个酒窖都被这种火墙联通,分段,分片供暖,保持酒窖内的温度。
看到这,他眼前突然一亮,噌噌几步就奔出酒窖,直奔景田的房间,在景田放置杂物的位置找到了当时以为无用,落满灰尘的小木匣子。
这是存放配方的木匣子,董库当时看了眼,没有当回事,他不会以为这纯木板,薄薄的匣子会有夹层一样的狗血机关,但他清晰的记得盒盖内有数个镂刻的字,当时只看到是篆字,而且是夏凉、春秋温、冬热,现在看来,这应该是早年表示温度的一种方式,或者说,常年的供热标准。
果然,再次看到盒子,看到那些篆字,董库明白了,这就是明朝时,还没有温度计,对温度的一种判定和表述。
当他翻过盒子,看到底部的一刻,他眼前一亮。
盒子的底部漆色斑驳,显然是后期涂抹上去的斑驳之处露出了几个刀刻的痕。在洞窟就掏出刀,慢慢的扣掉这些漆的时候,看到了几个文字,七十七度。
七十七度?
董库眼睛眯了起来,他快速的换算,将这个有可能是华氏温度的数字换算成摄氏度,他得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二十五度。
原来,酒窖的温度还有标准啊!
董库感叹着。他瞬间明白了,盒子内部镂刻的也是温度的标准,只是那时候是用寒、冷、凉、温、热、烫,凭借口口相传的感觉,凭借经验来判定具体温度的方式。盒子底部的显然是清朝以后,温度计流入中国才哟逇华氏度。
明白之余,他对中国民间的智慧更是感叹。那个秘方要是不细心,根本不会知道酒窖还需要恒定的温度,就算得到配方,窖藏这块掌握不好,存上几年的酒恐怕就要变质了,不会出现现在喝到的女儿红了。
聪明还是悲哀,董库说不清楚。民间这种留一手,导致很多的绝技和技术失传,那些凭经验来的诀窍,没有师傅传授,或许终其一生也难以找到关键,随后就此失传。
想明白了,他将盒子干脆直接毁掉,两手一合,就将盒子压碎,让这个秘密深埋心底,作为开酒厂的唯一关键技术保留起来。
他刚刚将手里的盒子碎屑扔掉,左伯阳等就一个个的返回了宅院。
看着一个个大口袋,手榴弹箱,子弹箱,董库想了下说道:“八号去开辆卡车过来。将偏房酒窖里的酒坛全部装车,挡住这些财物,我们一会出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5页